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英法等協(xié)約國因巨大的傷亡導(dǎo)致人力資源緊張。英國為解決人力問題,于 1917年2月21日專門成立了中國勞工公司,并在威海衛(wèi)設(shè)立了 “大英威海政府招工局” 和 “華工待發(fā)所”,招募華工前往歐洲戰(zhàn)場。這樣,中國雖未派兵參與一戰(zhàn),但是派了大量勞工承擔繁重的后勤任務(wù)。
今天來看一組關(guān)于中國勞工赴歐洲的老照片。照片來自英國人庫珀的相冊,記錄了1917年青壯男子從山東威海港登船前往歐洲戰(zhàn)場的歷史現(xiàn)場。
威廉?博伊德?庫珀,William Boyd Cooper(1878-1945),出生于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1911年前后,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xué)商學(xué)教授,用英語和法語授課。庫珀加入了華北英國志愿軍團。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華北地區(qū)(以北京為核心)活動的英國僑民志愿軍事組織,初期為維護英國在華利益、保護僑民安全而設(shè)立。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在北平的活動。
身著戎裝的威廉?庫珀。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的訓(xùn)練。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射擊訓(xùn)練。背景有幾座殿,規(guī)制不低,不知是什么所在。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守衛(wèi)英國公使館,北京。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幾名軍官,左一為威廉?庫珀。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中的印度士兵。
華北英國志愿軍團中英國和印度軍官合影,前排最右為威廉?庫珀。
身著華北英國志愿軍團軍服的威廉?庫珀。
幾名華北英國志愿軍團軍官拿著信號旗,左側(cè)為威廉?庫珀。
訓(xùn)練中的華北英國志愿軍團。
印度陸軍軍樂隊,站在最前面的一名印度士兵是穿著虎皮衣?
聯(lián)軍軍官們。
聯(lián)軍隊伍。1914-1917年。
站在雪中的華北英國志愿軍團。
1917年2 月12日,庫珀被委任為中國勞工軍團(CLC)少尉。他隨中國勞工軍團在法國服役,后晉升為上尉,1919年辭去軍職。威廉?庫珀及其家人從中國返回后,定居于倫敦 的溫布爾登。
在藍煙囪航運公司(Blue Funnel Line)輪船上的英國軍官。Blue Funnel Line是歷史上英國著名的航運企業(yè)(正式名稱為 “Ocean Steamship Company”),因船只煙囪多涂藍色而俗稱 “藍煙囪線”。 威廉?庫珀位于前排左數(shù)第二位。
Blue Funnel Line的船長 Arthur Legh de Legh。
按照當時的航船路線,他們從威海港起錨進入黃海,沿日本海邊緣、穿越太平洋進入加拿大,之后再從加拿大東邊前往英國,再由英國開往法國。整個行程大概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船上的中國勞工旅軍官。
船上的水手們。
威海衛(wèi),等待趕赴歐洲的中國勞工。
正在等待登船的中國勞工,勞工們都戴著統(tǒng)一的帽子。還有很多看熱鬧的當?shù)匕傩?。有的還留著辮子。
威海衛(wèi)碼頭,對面是劉公島?
威海衛(wèi)碼頭旁的貨物。 這些貨物或許是中國勞工旅的裝備物資。背景中,右側(cè)是國王酒店(King's Hotel)。
冬日的威海衛(wèi)。
海邊的營房。
雪中的威海衛(wèi)碼頭。
冬季威海衛(wèi)的碼頭,邊上堆放著貨物,海上停泊著多艘船只。
中國勞工正在登船。
穿著冬季制服的中國勞工。
威海衛(wèi)海邊,正在曬網(wǎng)。
中 國勞工隊及軍官們,威海衛(wèi)。威廉?庫珀在前排正中,著軍官服。
中國勞工隊及軍官們,左二為威廉?庫珀。
威海衛(wèi)的中國勞工隊正在列隊,1917年。
船上的武器裝備。
在船上做俯臥撐。
船上的中國勞工。
據(jù)統(tǒng)計,從1914年7月28日一戰(zhàn)爆發(fā),到1918年11月11日戰(zhàn)爭結(jié)束,英、法等國共從中國招募了14萬勞工進行艱辛的戰(zhàn)地后勤工作。
船上的中國勞工們正在吃飯。
前往歐洲的中國勞工主要來自山東、河北(含天津)、江蘇等省份,年齡在20-35歲之間,其中七成左右來自山東。
按照《招工合同》,工人們每月可以領(lǐng)到12塊大洋,他們在中國的家屬每月還有10塊大洋的養(yǎng)家費。這份收入對他們來說非??捎^。
船上給勞工們理發(fā)。
一名勞工在船上與兩名松獅合影。
英國軍官和士兵們在船上合影。后排最左邊的是 威廉?庫珀。
中國勞工在歐洲戰(zhàn)場從事的工作多種多樣,包括挖戰(zhàn)壕,修鐵路,裝卸貨物,在火藥廠、兵工廠、化工廠和造紙廠等從事生產(chǎn)。
由于敵軍炮火、瘟疫和傷病,大量中國勞工在歐洲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至于遇難人數(shù)的數(shù)據(jù),并沒有準確統(tǒng)計,學(xué)者推斷在3000-20000人之間。下面一組照片則反映了中國勞工在歐洲的工作場景和生活情況。照片出處不明。
1917年7月14日,中國勞工軍營制作的特殊面包。
1917年7月14日,中國勞工軍營的廚師。
1918年6月23日,敦刻爾克( Dunkirk),中國勞工軍營的露天劇場。
1918年2月2日,中國勞工軍營的士兵在伊特爾(Ytres)鐵路線裝卸貨物。
1918年3月11日,一名坦克總隊軍官向中國勞工軍營的士兵發(fā)出指示。
1918年3月11日,中國勞工軍營的士兵在坦克總隊清洗坦克。
1918年3月11日,阿拉斯特訥爾(Teneur),坦克總隊修理車間外。
1917年7月14日,卡埃斯特爾(Caestre)的木材場,中國勞工軍營的士兵和英國士兵。
1918年3月11日,北部-加來海峽利萊爾(Lillers),一名中國勞工軍營的士兵蹲在地上吃飯。
1918年11月一戰(zhàn)結(jié)束后,中國勞工沒有立即回國。許多為英軍服務(wù)的勞工一直工作到了1920年,而大部分為法軍服務(wù)的勞工則工作到了192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