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一提到江南,人們就會想到水鄉(xiāng)兩個字。
杭州就是一座到處是水的城市,你總能找到與治水有關(guān)的地名,比如塘和壩。
“錢塘”的“塘”,對應(yīng)的意義就是海塘的意思。按照酈道元《水經(jīng)注》引用《錢唐記》的說法,這種對抗海潮的工程最早從東漢時期就開始了,當(dāng)時的地方官華信,成為立海塘的第一人。大家熟悉的上塘河,便是人工開鑿出來的水道,已經(jīng)流淌了一千多年。
杭州還有許多“壩”,比如羊壩頭、石灰壩、皋亭壩……當(dāng)兩條河水位高低不一致但又想互相通航時,智慧的古人就琢磨出了“壩”。壩的功能像是水閘,蓄水抬高水位以供調(diào)節(jié)運用,可以防洪、灌溉,也可以水運。
塘和壩形成了杭州城內(nèi)一套和水有關(guān)的體系。杭州人有句老話叫“翻壩過塘”,按字面意思,就是用人力翻動船只,過到下一個河段,再繼續(xù)前行。
河邊筑了壩,留住了水,但船只直航通行功能也受到了阻礙。聰明的古人于是將水壩做成了一面陡坡,另一面緩坡的樣式,這樣一來,逆水而上的船舶就能翻越堤壩,進(jìn)入與杭州市內(nèi)河道相連的上游河段。
年輕人都沒見過這種場面,只能從老照片里去體會當(dāng)時的情景。杭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小熱昏”傳承人,80歲的杜傳富小時候就親眼見過翻壩場景:“船首先要進(jìn)入的壩槽,槽上要放帶水的泥,起到潤滑作用,然后會安壩頂上面放下絞繩鉤住船,用人力把絞盤絞上去,絞到最上面后拉牢,再很慢很慢地放到壩的另一邊,船放好、貨裝好后,最后收過壩費?!?/p>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三塘五壩”就這樣承擔(dān)著城市的運輸功能。外地的船來到了杭州,必須翻過了這三塘五壩,才算真正觸及了杭州的中心。
三塘指的是三條河,分別為上塘河、下塘河和子塘河。
清代的高鵬年在《湖墅小志》里記載,“所謂三塘者,凡行旅之由城出關(guān),于清河閘過壩,謂之下塘河?!毕绿梁?xùn)|起上塘河,西至電廠熱水河,全長3200米?!坝申P(guān)進(jìn)城,于德勝壩過塘,謂之上塘河?!鄙咸梁幼院贾菔┘覙蚱鹬梁幨宣}官鎮(zhèn)入錢塘江,全長48.3千米?!坝尚潞訅芜M(jìn)城,于陡門過塘,謂之子塘河,亦曰新河?!毙潞蛹船F(xiàn)在的古新河,總長為3.8千米。
五壩又是哪些呢?“若五壩之名,一在艮山門外者,曰會安壩。一在武林門外陸家場者,曰豬圈壩。一在德勝橋北者,曰德勝壩。一在德勝橋東者,曰石灰壩。一在米市巷西者,曰新河壩。”這幾個壩址,仍然能從沿用的地名中推斷出大致區(qū)域。而最陌生的當(dāng)數(shù)豬圈壩,它當(dāng)時的位置,就在如今的華浙廣場一帶。
五壩就像五道開關(guān),把幾條河聯(lián)動了起來。當(dāng)上塘河水位太高時,壩就會擋住水,防止倒灌。而需要通船時,就用人力或牛力拉船,把船從壩的一邊拉到另一邊,這就是“翻壩過塘”。
三塘接五壩,有了人流,有了市集,商業(yè)伴生,這才有了明清以來的“十里銀湖墅”。如今,這種傳統(tǒng)的交通方式不復(fù)存在,但“翻壩過塘”的智慧已經(jīng)成為一種基因,伴隨著這座城市不斷發(fā)展。
本期的杭州Discovery,我們一起探尋杭州城的“三塘五壩”。
老資格的上塘河
三塘五壩并不是同時出現(xiàn)的。
三塘之中的“上塘河”資格最老,最早可追溯到秦時,還有過一個名字叫“秦河”。據(jù)王慶所著的《臨平史話》記載,“上塘河,秦時稱作陵水道,俗稱秦河,通錢塘江”。
作為杭州有記載的最早由人工疏浚的運河,秦朝開辟的這條陵水道,是為了運送糧草。秦始皇南巡時就是從陵水道經(jīng)臨平,至錢塘,再走富陽,于狹中渡錢塘江到紹興。
隋煬帝開鑿運河,上塘河被拓寬整治,開始與錢塘江相通,實現(xiàn)了運輸功能大升級。到了唐代,上塘河已經(jīng)是朝廷漕運的主要航道,當(dāng)時的上塘河叫過長河,也叫過夾塘河。
宋元時期,這條運河又因所經(jīng)湯村(今喬司)一帶均為鹽場,得到了“運鹽河”的名字。南宋定都臨安,上塘河的名字得以固定,范成大由水路進(jìn)臨安應(yīng)試,寫了一首《暮春上塘道中》,其中有“店舍無煙野水寒,競船人醉鼓闌珊”這樣的句子,說的便是當(dāng)時上塘河附近的生活場景。
如今臨平的上塘河段附近,還有一個“南宋版國賓館”——班荊館舊址。名字很有古意,取自《左傳》的一個典故:“班荊道故”,意思是說朋友途中相遇,鋪五色布于荊棘上,坐地共話舊情。南宋在這里設(shè)立班荊館,正是為了招待當(dāng)時的金朝使臣。這種“北上”與“進(jìn)京”的主流地位,讓上塘河的地位獨一無二,流量極大:“公家漕糧,源源北運,私行商旅,往來不絕。”
如今的上塘河,已經(jīng)停止了貨運通行,結(jié)束了千余年的航運歷史,轉(zhuǎn)而作為排澇與景觀河道。作為大運河的組成河道,上塘河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我們平時有時間,還可以乘坐水上巴士,沿著上塘河游玩賞景。
下塘河與子塘河
下塘河也是古已有之的一條“舊河”,原本也應(yīng)該這樣無聲無息地“舊”下去,但是它遇到了一位野心勃勃的城市規(guī)劃愛好者:張士誠。
張士誠打到杭州的時候,元朝末年的起義軍三大格局已定: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清代學(xué)者王同撰寫《唐棲志》時,記載了下塘河的前世今生,“元至正末,張士誠以舊河窄狹,復(fù)自五林港開挖至北新橋,又南至江漲橋,闊二十丈,遂成大河……水陸并行,便于漕餉,今名下塘?!蔽辶指墼谔翖?zhèn)西南,北新橋就是大關(guān),而江漲橋,則在如今賣魚橋一帶。下塘河從塘棲一路往南,直抵武林門碼頭。
在元末群雄中,有“士誠最富”之說。張士誠是運鹽工出身,可能是因為這一層關(guān)系,導(dǎo)致他在“運輸致富”這件事上,有一些自己的思路。三塘五壩中的另一條子塘河,也出自他的手筆。子塘河如今為人熟悉的名字叫古新河,古新河原本是西湖的泄水河,起點在西湖東北角的圣塘閘。
在“桃花港橋”折東過環(huán)城西路的這一段河道,因為兩岸綠樹成蔭,又被稱為“桃花河”。張士誠叫人把這段“桃花”接上了運河——把武林門以北的河道也給挖了出來。至此,子塘河成為聯(lián)結(jié)兩大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京杭大運河、西湖)之河。當(dāng)時的老百姓把這條新挖的河道取名新河,后來考慮到桃花河和新河其實同屬一條河,遂重新命名為“古新河”。
除了桃花,如今的古新河沿岸也栽種了櫻花等花卉,每年的春天,這里是“杭州春日播報”的重要一站。
造城者張士誠
在割據(jù)統(tǒng)治杭州的8年時間里,張士誠辦的事可不止挖河這一件事。
除了是造河者,他還是造城者。在與朱元璋的軍事對抗中,張士誠意識到了城墻的重要性,于是他動用軍民,開護(hù)城河,修杭州城。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開工,歷時三個月。張士誠所修筑的杭州城垣,周圍6400丈、高3丈、厚1丈,廢除和更新了13個城門。最重要的是,張士誠將原有的臨安城東城垣從菜市河(今東河)向東拓展三里到貼沙河,南部從候潮門縮進(jìn)二里,將代表皇室的鳳凰山剔除出了城區(qū)。這樣一來,杭州城的基本輪廓得以確立。
張士誠留下的城門,唯一還能完整看到的便是“鳳山水城門”。杭州鳳山水城門門洞由兩個不同跨徑的石拱券并聯(lián)而成。南券中間有方形閘槽。兩券間有石雕門臼,原有木質(zhì)城門,城門上原來還有城樓,可以屯兵御敵。600多年來,這座水城門便一直靜靜存在著,成為杭城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門。張士誠可能沒什么文才,但有趣的是,寫《水滸傳》的施耐庵、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都曾經(jīng)做過他的幕僚。而在臨平地區(qū),幾十年前仍舊有農(nóng)歷七月二十日燒“狗屎香”紀(jì)念張士誠的習(xí)俗。何為狗屎香?原來張士誠小名“九四”,臨平話中音似“狗屎”。這一習(xí)俗,在張士誠曾經(jīng)統(tǒng)治過的蘇州地區(qū),也是保持了一致。
為什么叫豬圈壩?
五壩之中,潮王路附近的新河壩是唯一留存至今的一座翻水壩。
“湖墅八景”之一的“陡門春漲”,便與新河壩有關(guān)。當(dāng)時新河壩有南北兩陡門,“陡門”也稱斗門,是人工建造的攔水閘門。每當(dāng)春汛時西湖水滿溢,“陡門”開閘放水入河,使得河水猛漲。西湖之水奔流至此,當(dāng)時有多壯觀以至于可以列入“八景”?明代的王洪在《卜算子》里寫:“驚雪噴高崖,雷響青天曉?!倍硭麕啄甑穆櫞竽陝t用詞更加夸張:“夜來春漲崩奔,驚濤拍岸撼昆侖?!贝┰娇嵯?,站在如今的新河壩新建的重檐亭上,當(dāng)年的盛景只能靠想象了——昔日新河壩旁邊還有集市,壩附近還曾經(jīng)有過兩座大廟,一座潮王陳才的潮王廟,一座則是祈“天、地、水”三官的三官廟。
武林水門西側(cè)的豬圈壩建于明朝洪武三年。關(guān)于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豬圈壩是一位精通拳術(shù)的諸姓人士出資所建。第二種說法是壩上有大量的船戶、屠夫販賣新鮮豬肉,故有此名。在如今的華浙公園里,仍有豬圈壩的石碑,紀(jì)念這個已經(jīng)消失的點位。艮山水門東側(cè)的會安壩,清代的《艮山雜志》記載:“自明筑會安壩,而沙河截。又筑豬圈壩,而泛洋湖反挾天宗(武林)門所出水,東趨菜市河,以并會于五里塘,出東新關(guān),為上塘河源,河身寬廣,較幾倍于前矣?!边@兩座壩這么一攔,水位抬高,更有利于船只游走,也就把商業(yè)的觸角,伸向了更遠(yuǎn)的地方。
會安壩如今已經(jīng)消失,唯一有關(guān)聯(lián)地理記憶的,便是附近的一條“會安壩弄”。
沿著建北橋下來,左轉(zhuǎn)去星都苑,這一段小路匯集了許多“小而美”的小商店。其中一家主打溫州冷飲的“美琴飲品”,悄然走紅,成為“在杭溫州人”密度最高的小店之一。面對菜單上令人不解的“十全十美”“冰涼富”,新世代的“壩”與古時候的“壩”,在此交會。另一個有翻壩盛況的是石灰壩。石灰壩也稱日暉壩,《錢塘縣志》記載:“枯樹灣巷,通石灰壩。”舊時,杭嘉湖一帶養(yǎng)蠶的香客走水路去半山娘娘廟上香,到此壩前都要下船翻壩。前人開壩,后人吃飯——如今的石灰壩是五壩之中“最好吃”的一座壩,大店小店咖啡館,甚至是網(wǎng)紅的夜宵攤,不同的餐飲業(yè)態(tài)都在這一片匯集。
韓世忠與“德勝壩”
從體量上來說,德勝壩可以說是杭州第一壩。
德勝原名應(yīng)為“得勝”,與南宋名將韓世忠很有關(guān)系。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再度南侵。扈從統(tǒng)制苗傅和威州刺史劉正彥,密謀兵變并挾持趙構(gòu),苗劉二人逼迫宋高宗禪讓三歲幼子趙旉,脅令隆祐太后垂簾聽政,并改建炎三年為明受元年。這是南宋史上的第一起兵變,史稱“苗劉之變”。韓世忠燒掉苗劉勸降書,率部進(jìn)攻臨安。就在臨安北關(guān)門(今武林門)外京杭運河的堰壩附近擊潰叛軍取得大勝,這座堰壩遂被稱為“得勝壩”,附近堰橋則稱“得勝橋”。韓世忠不僅得到了宋高宗手書的“忠勇”御筆,還被賜予了兩座在湖墅的住宅。
幾百年后的晚清人丁丙,在編著的《北郭詩帳》里寫:“堰橋討臘助王淵,更擊苗劉握將權(quán)。人遂呼橋為得勝,神碑郡志各流傳。”武力值超群的德勝橋,另一個極端是溫柔月色。“湖墅八景”之首的“夾城夜月”,便是在德勝橋。相傳中秋之夜,在夾城巷東面觀月,可見月亮從德勝橋冉冉上升,猶如月在橋上行。正所謂“潮落月東出,清光滿夾城”。
塘和壩帶來的商業(yè)繁榮
三塘五壩的出現(xiàn),使得錢塘江、中河、東河、城河、西湖與運河相連,而湖墅開始接起商業(yè)流動的重任。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杭州人與這城內(nèi)的三塘五壩,正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達(dá)成了這種捕捉,馴服,再共處的關(guān)系?!巴鶃斫j(luò)繹聚行商,五壩三塘各逞強(qiáng)。酒市茶寮齊拍手,逢人羞說陸家場。”南北行旅運貨,人流聚集,于是三塘五壩附近,各自形成小型的商業(yè)區(qū),更多了無數(shù)以此為生的階層。得益于大運河和三塘五壩的傳輸功能提升,長途販運的商賈大量云集杭州,率先起飛的是杭州的絲織手工業(yè)?!皷|北隅數(shù)千、萬家之男女”皆謀織業(yè),“東園中,軋軋機(jī)聲,朝夕不輟”。到乾隆、嘉慶年間,“外郡人民在杭州織機(jī)……營生者眾多”。這種絲綢業(yè)加手工業(yè)的格局,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jì)中期。
圍繞著塘與壩,年輕一代的商家,展開了更浪漫的想象。在餐飲界刮起小酒館之風(fēng)之際,一家叫做“La Gauche Eatery and Wine 古新里”的餐廳就開在了古新河邊。去古新里喝小酒,吃漂亮飯,很快成為新晉的時髦去處。
主理人陳玥之前的店鋪開在鑒衡里,所以新店名先承接了這個“里”,但是小巧思隱藏在前面那一串字母里,“l(fā)a gauche是法語左岸的意思,剛好諧音古新”。
水閘壩門會消失,承載著人間煙火的河流卻會一直流動。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高華榮
制圖 高薇
攝影 夏陽
編輯 成嘉怡
審核 羅祎 林琳
BREAK AWAY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