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喝的咖啡有多高端嗎?什么來自巴西的某某高端種植園或者哥倫比亞的某個山莊,大錯特錯。其實很多都是來自越南的。
現在說到越南咖啡,你可能聽說過貓屎咖啡,對吧?可那真的是貓屎,是殘忍地給麝香貓喂咖啡豆。但實際上,越南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國。無論是你手里的星巴克現磨還是雀巢的速溶,統統可能都是進口的越南咖啡豆呢。只是大家不愿意承認罷了,為什么呢?
品牌嘛,講的就是逼格,還不是因為越南咖啡給人感覺不那么高大上、上檔次嗎?畢竟咖啡這個東西,有9塊9一杯的,還有幾百塊錢一杯的,都是讓人消費,還不是靠怎么包裝營銷嗎?
實際上,在1857年,法國的傳教士就已經把阿拉比卡咖啡苗帶到了越南種植,比我們國家種下的第一株咖啡還早35年。巧合的是,我們云南的第一株咖啡苗也是法國傳教士種下的。不得不說,法國人就是東亞咖啡產業(yè)的開創(chuàng)鼻祖。
幾經周折之下,到了1930年代,越南已經成為了法國重要的咖啡供應地,原產量達到了1.5萬噸,主要供應法國本土的咖啡館。但好景不長,1955年至1975年的越戰(zhàn)期間,中部高地的咖啡園多次成為戰(zhàn)場,灌溉系統被炸毀,種植員檔案毀于一旦。1975年戰(zhàn)火結束的時候,全國咖啡種植面積萎縮至不到5000公頃。
戰(zhàn)后初期,越南嘗試通過集體農莊的模式恢復咖啡的種植,但成效有限。直到1986年,越南開始學習我們國家,也想搞市場經濟轉型。1988年,越南頒布了土地使用法,開啟了越南版本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集體農莊的土地以長期使用權的形式分配給了農戶,允許農戶自主決定種植作物。短短5年的時間,越南中部高地的咖啡種植面積從1986年的1.3萬公頃飆升至了1991年的10萬公頃,創(chuàng)造了農業(yè)史上的擴張奇跡。
直到1997年,越南咖啡的出口量突破了50萬噸,1999年正式超過了哥倫比亞,成為了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國。
越南咖啡的崛起,離不開農民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生產模式。與巴西的大農場不同,越南搞咖啡其實就是去中心化,85%的咖啡由面積1到2公頃的家庭農場種植。但這些分散的小農場通過獨特的組織方式形成了驚人的生產能力。
在越南多樂省形成了世界罕見的咖啡村莊集群,每一個村莊專注于產業(yè)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的專攻育苗,有的擅長采摘,有的專門負責加工。清晨5點,騎著摩托車的中間商就穿梭在村莊之間,將各家各戶的咖啡豆集中起來,中午之前就能夠送到港口的加工廠。
這種去中心化的生產模式,使得越南的咖啡從采摘到裝船的周期縮短到了72個小時,相比來說,巴西可是需要一個禮拜。
大多數的消費者并不知道越南咖啡,畢竟因為低海拔的原因,越南八成種的是羅布斯塔豆。所謂的羅豆,苦味重,酸度低,跟高端市場追捧的阿拉比卡相比,少了花香和果香。但是它的崛起恰逢全球咖啡消費的結構性變革。
在1980年到1990年代,速溶咖啡在歐美市場普及率從20%躍升到了55%,而羅豆的咖啡因含量高,是阿拉比卡的兩倍,苦味濃郁,成為速溶咖啡的理想原料。這一市場需求的變化,為越南的羅布斯塔咖啡提供了絕佳的舞臺。
而且越南咖啡走的是量大粗放的路線,即便采摘帶點雜質也不要緊,速溶一沖就完事兒了,哪像精品咖啡還得手沖,還得測風味呢?1996年,雀巢公司在同奈省建立了速溶咖啡工廠,成為改變越南咖啡命運的關鍵事件。
這家工廠年加工能力達到5萬噸,90%的原料采購來自于當地的咖啡園。雀巢的入駐帶來了標準化的種植技術,也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隨后,卡夫、麥斯維爾、星巴克等國際品牌紛紛跟進,在越南建立了采購中心。
但人們提到越南的咖啡,還是以價格優(yōu)勢為主。越南的羅布斯塔咖啡離岸價大概是每公斤0.8美元,僅為阿拉比卡咖啡的三分之一。人們提到高端的咖啡,想到的都是埃塞俄比亞、哥倫比亞。至于越南,多數時候是當原料賣給別人,貼個牌就成了進口大牌了。所以市占率一直很高,但名氣一直不咋地。
比如埃塞俄比亞單一的產區(qū)當IP,每包豆子都標注莊園和處理方法。哥倫比亞的supermo靠的是火山土壤加手工采摘的故事,賣到每100克80塊,還拿了國際的有機認證。反觀越南的品牌,連最基礎的SCAA精品咖啡認證都寥寥無幾,更別說像巴拿馬的瑰夏,能夠拍出天價了。
當其他國家用咖啡在講故事的時候,越南還在糾結一袋能賺幾毛錢,缺乏把土地記憶變成品牌溢價的能力。這或許就是為啥你在星巴克喝到的越南豆子,永遠比包裝上面的越南原廠的標簽貴3倍的原因。
近年來,越南的咖啡也在尋求產業(yè)轉型之路。在2010年,越南咖啡協會推出了越南精品咖啡計劃,在林同省種植高品質的阿拉比卡,這些海拔1200米以上的咖啡園采用有機種植,每公斤售價可以達到30美元,是普通羅豆的20倍啊!本土品牌的中原咖啡推出貓屎咖啡,標價每公斤1200美元,向全世界宣告越南咖啡品質的野心。不過越南的貓屎咖啡年產量僅約500公斤,市場供應極為有限。
從法國的殖民者的試驗田到全球第二咖啡出口國,越南用40年的時間書寫了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傳奇,但和我們中國的制造業(yè)一樣,也需從代工低利潤過渡到自主品牌的建設。畢竟產品想要溢價,還得靠品牌來說故事,搞營銷了。雖然越南的咖啡總跟高端不搭界,但是話又說回來,便宜量大不也是一種本事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為一口小資情調多花上幾十塊錢,你說對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