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即生活香
在晨光與茶香中,閱讀不只是知識的獲取,而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感。
小引
九月的清晨,地鐵里多了書包,校園外多了簇新的書攤。開學季不僅是學生的節(jié)日,也是我們與書重新相遇的時刻。書桌上的燈、手機里的閱讀APP、朋友圈的讀書打卡,構成了數(shù)字時代獨特的“讀書儀式”。
問題在于:在信息洪流里,閱讀是否還需要儀式感?
一、儀式感的消失與回歸
過去,讀書是點一爐清香、展一卷紙頁的莊重。如今,指尖輕滑,就能翻過百頁;碎片化刷屏取代了靜坐良久。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24 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 4.78 本,而人均電子閱讀時長則超過 100 小時。閱讀的“深”與“淺”,在這一對比里顯而易見。
但人類始終需要儀式感。正如年輕人熱衷的“讀書打卡”現(xiàn)象:小紅書上 #讀書日記# 話題閱讀量超 6 億次,豆瓣“打卡小組”更是日均更新上萬條。哪怕形式變了,儀式感卻在以另一種方式回歸。
二、數(shù)字書架與“新經典”的定義
數(shù)字媒介打破了書架的局限,卻也帶來了新的焦慮。成千上萬的電子書籍隨手可得,但真正“點亮心靈”的作品卻難以篩選。算法推薦常常制造“信息繭房”:你讀過的,會不斷被推薦;沒讀過的,永遠不在視野里。
因此,經典需要被重新定義。所謂“新經典”,不是古籍或名著的專屬,而是能啟發(fā)思考、提升眼界、與生活互相照亮的作品。這可能是一部小說,也可能是一篇深度報道,甚至是一段被收藏反復觀看的演講。
三、生活化的閱讀實踐
閱讀儀式未必奢華,它可以滲透在最尋常的生活里:
- 晨讀 20 分鐘:代替刷短視頻,讓大腦在文字中蘇醒。
- 睡前一頁:關掉手機,以紙質書收尾,為心緒留一段安靜。
- 親子共讀:孩子在聽,父母在陪,閱讀變成家庭的情感紐帶。
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恰恰是數(shù)字時代閱讀最可貴的“慢”。它們讓書從“任務”回歸到“生活”,讓書香彌散進呼吸。
四、效率與深度的矛盾
數(shù)字閱讀帶來便捷,但也加劇了思維的浮躁。短視頻的“一分鐘答案”,讓人習慣于不去深究;快速生成的“知識卡片”,替代了原本需要通讀全書的耐心。
效率與深度,碎片與系統(tǒng),構成了數(shù)字閱讀的核心矛盾。真正的閱讀儀式,或許就是在快與慢之間找到平衡——既利用技術的便利,也保留紙頁的厚度。
結語
《莊子》說:“心齋以明志。”讀書的儀式不是拘泥于形式,而是給心靈一次“清空與照亮”。開學季提醒我們,書不是作業(yè),而是伴隨一生的朋友。
愿我們都能在數(shù)字洪流中,留下一段屬于自己的靜讀時光。因為書香,便是生活的氣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