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說起中國歷史朝代,人們脫口而出“唐宋元明清”。
這個順序順暢自然,仿佛就是唯一,可在這個婦孺皆知的排序里,還有一個“金朝”,那個把南宋逼得低頭稱臣、那個為北京城打下堅實基礎(chǔ)、那個以鐵騎橫掃中原的強大王朝!
就是這么一個“狠角色”,在很多人的歷史認(rèn)知里,卻只是一個邊緣模糊的存在,它存在了近120年,卻在大多數(shù)時候,像個被遺忘的角色....
誰說它不重要?北京城的藍(lán)圖它畫的!
別急著給金朝發(fā)“查無此人”卡,人家留下的家底,可厚實著呢。
今天我們的首都北京,追根溯源,最早大規(guī)模營建都城,還起了個響亮的名字“中都”,就是金朝干的。
雖然刀光劍影、歲月更迭,中都的宮殿城墻沒能完整保留,但它打下的城市格局和那關(guān)鍵的地理位置,活脫脫就是后來元明清北京城的原始股和奠基石。
沒金朝這“前人栽樹”,北京的都城史,怕是要改寫劇本了。
而軍事上,金軍那套“鐵浮屠”、“拐子馬”的精銳騎兵突擊戰(zhàn)術(shù),當(dāng)年可是戰(zhàn)場上的噩夢。
蒙古鐵騎后來橫掃歐亞,你要說沒從金軍身上學(xué)到點啥,那是不可能的。
在文化融合上,金朝也沒閑著。
女真、漢、契丹等民族在它的地盤上,官方還挺鼓勵通婚雜居,一來二去,血緣文化攪和得更熱鬧。
金中都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游牧帳篷挨著漢家瓦房,皮貨絲綢同場競技,奶茶香氣混著米飯芬芳,這種南北交融的獨特氣質(zhì),還催生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這樣的文學(xué)奇葩,給后來的元雜劇攢足了人氣。
白山黑水一聲吼,漢家舊夢付東流
不過話說回來,金朝的崛起,那叫一個蕩氣回腸。
完顏阿骨打,這位從白山黑水間走出的猛人,不光膀大腰圓、騎射無雙,腦子還特別好使,愣是把一盤散沙的女真部落捏合成了一把鋒利的尖刀。
公元1115年,他稱帝建國,號“大金”,希望國家像真金一樣堅挺。
他還挺有遠(yuǎn)見,鼓搗出了女真文字,讓本民族有了記錄自己故事的筆桿子。
新生的金國跟打了雞血似的,十年就把不可一世的遼國給辦了。
遼國一倒,金軍的胃口更大了,直接盯上了南邊的北宋。
北宋那幫君臣,還傻乎乎地以為能跟金國“共享太平”,宋徽宗甚至還派人去祝賀。
結(jié)果呢?1127年,金軍馬踏汴京,把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連同三千多皇室貴胄、文武百官,一鍋端到了北方,這就是“靖康之恥”,也是漢人心頭一道抹不去的傷疤。
那位寫得一手好瘦金體、畫得一手好丹青,治國卻一塌糊涂的宋徽宗,在北國的冰天雪地里,把藝術(shù)家的浪漫徹底喂了狗。
趙構(gòu)倉皇南渡,這才有了南宋,中國歷史也由此進(jìn)入了南北對峙百余年的新篇章。
而金朝存在了119年,還滅掉了北宋,實力不容小覷。
但在主流歷史敘事“唐宋元明清”中,它卻幾乎被忽略,連捧哏的角色都算不上....
“正統(tǒng)”這頂帽子,憑什么不給它戴?
究其原因,就在于“正統(tǒng)”的觀念。
要想被視為正統(tǒng)王朝,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統(tǒng)治者是漢人。二是實現(xiàn)了對全國的統(tǒng)一。
金朝呢,女真人建立的政權(quán),民族屬性上就不太符合某些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小九九。
再者,它雖然滅了北宋,威風(fēng)凜凜,可長江以南的地盤,它始終沒能徹底拿下,南宋還在那兒撐著呢。
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里的宋指北宋和南宋整體)那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狀態(tài)比起來,金朝這“半壁江山”的業(yè)績,確實差了點意思。
這兩條硬杠杠,直接把它卡在了“正統(tǒng)”的門外。
就算金朝軍事上把南宋壓得抬不起頭,一度逼著人家稱臣納貢,可在很多中原士大夫和后世一些史學(xué)家的心里,南宋才是中華文脈的“親兒子”。
瞅瞅南宋,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文化燦爛,“會子”紙幣玩得飛起,人口早就過億了。
程朱理學(xué)那套思想體系整得明明白白,宋詞寫得那叫一個纏綿悱惻,文人雅士更是層出不窮。
而江南那片富庶之地,給南宋提供的“軟實力”加成,簡直是開了掛。
金朝雖然也努力學(xué)習(xí)漢文化,但在這方面的影響力,跟兩宋,尤其是風(fēng)雅的南宋比,確實不是一個重量級。
后人修史,筆桿子也厲害,元朝修史還算公道,給遼、宋、金都留了位置。
可到了明朝,漢族中心那套思想又占了上風(fēng),對金這種“外來戶”自然不待見。
更有意思的是清朝,它自己也是少數(shù)民族(滿族,跟女真沾親帶故)當(dāng)家,為了強調(diào)自己是“中華正統(tǒng)”的接班人,反而有意無意地跟金朝劃清界限,生怕別人把自己跟那個沒能“一統(tǒng)天下”的金朝歸為一類。
歷史的交響樂,怎能少了它這一聲部?
而現(xiàn)如今的“唐宋元明清”這個說法,本來就是個高度濃縮的套餐,方便記憶而已。
這個套餐里,裝的主要是那些對后來中國影響特別深遠(yuǎn),而且基本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的王朝。
金朝,一個跟南宋掰了一百多年手腕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雖然拳頭硬,但在文化軟實力、疆域完整度這些綜合指標(biāo)上,跟套餐里的“優(yōu)等生”比,似乎總還缺點火候。
再加上它一百多年的國祚,跟動輒兩三百年的唐、明、清比起來,確實短了點,歷史的印記自然就淡了些。
后面緊跟著又是元朝那么個橫跨歐亞的巨無霸,金朝夾在中間,就更顯得像個過渡的配角。
不過話說回來,歷史這東西,從來不是只有主旋律那么簡單,金朝沒能穩(wěn)坐“正統(tǒng)”的交椅,不代表它就一文不值。
它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對那種單一中心歷史觀的挑戰(zhàn),活生生展現(xiàn)了我們這片土地上民族之間打打和和、最終融為一體的復(fù)雜過程。
很多時候,恰恰是這些被“忽略”的細(xì)節(jié),像散落的拼圖一樣,撿起來拼湊完整,我們才能更真切地摸到中華文明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漫長脈絡(luò)。
歷史的迷人之處,不就在于這些“為什么”背后,那些讓人拍案叫絕或者扼腕嘆息的“原來如此”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