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金門手記:碟路迷蹤話沙汕
文 /林鴻東
沙汕,亦稱沙線或鯤身,是閩南文化區(qū)對海中因泥沙堆積所形成的沙脊的稱謂。地名中與沙汕有關且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潮汕”地區(qū)的汕頭。“汕頭”原稱“沙汕頭”,其名正是源于沙汕。明代中后期,因韓江泥沙不斷淤積,在今汕頭老市區(qū)一帶逐漸形成沙脊,稱為“沙汕坪”,后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成漁村,續(xù)而成城鎮(zhèn)。
筆者對沙汕的最初印象來自廈門劉五店。當地村民指出,古街船塢附近曾有沙灘稱“汕頭尾”,描述的正是此類沙脊地貌。有村民認為該沙脊是由過去的漁人用竹篩子淘文昌魚所留下的沙堆形成,實際應理解為村民曾在沙汕上淘文昌魚,從而進一步加厚了沙體。
近日,筆者從小嶝島邱奕清老師處獲悉,歷史上大嶝與小嶝之間存在著一條海中古道。島民把這種海中古道稱為“碟”,故此條海中古道被稱為小磴碟。小磴碟是海底的一片海草地,退潮時海草地中會浮現一條蜿蜒古道,此海中古道曾是兩島居民往來的“秘密通道”。大嶝菜農常經此路挑菜至小嶝販賣。然而道路泥濘、蠣殼遍布,中途還有湍急海溝,短短五里路程常需行走一個半小時。大潮時潮水迅猛,曾發(fā)生行人困于礁石呼救的險情。
大嶝與陸地之間,也有多條 碟路,如分別通向對岸珩厝、蔡厝、蓮河等漁村的珩厝碟、蔡厝碟、蓮河碟 。然而,海底古道受潮汐規(guī)律制約,漲落之間風險極大。據邱奕清老師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兩位教師因未趕上渡船,冒險穿行四條蹀中最為難行的蓮河 碟 ,不幸遇難??梢?,海底雖有路,卻唯有熟悉它的漁人通行時相對安全。
“碟”,其實便是沙汕之路。沙汕大多落潮時現,漲潮時隱,介于海陸之間,因海錯豐富,成為資深漁人的“海中田”?!磅蕖睉摼褪菨O人們在耕海時摸索出來的海中道路。如《馬巷廳志》記載道:“大嶝嶼 在廳南翔風里十六都,周廣十里,多村落。嶼之西與十四都交界,有沙線在海中,號‘東糧線’。廣袤二三里,潮則沒,汐則現,多產海錯,以資民食,故謂之‘糧線’。”文中所指“東糧線”,即“東糧汕”,亦有稱“南汕”者,估計應該就是“蔡厝蹀”所在沙汕。
通向大嶝島的這四條海底古道,堪稱閩南鄉(xiāng)土奇觀,是翔安海洋文化的一種獨特風物。隨著現代化橋梁的一一興建,這些行走艱難的海底古道已漸次退出歷史舞臺,唯留下令人稱奇的故事與記憶。
眾所周知,歷史上大小嶝曾為金門縣所轄?,F金門縣境內,有沒有類似的沙汕呢?為此,我仔細閱讀了清光緒《金門志》,民國《金門縣志》,均看到島嶼礁汕篇中有多處涉及沙汕,如蟶仔汕、烏沙汕、海翁汕、滿割亦沙。如清光緒《金門志》記載:“蟶仔汕在大嶝前;烏沙汕 在古寧頭,羅星港西偏北,古寧東湖下。湖下可泊舟避風;海翁汕在金龜尾南,汕甚迤長;滿割亦沙其位置在大嶝、澳頭間,為廈門后營、金門左營分界之處。界道望鴻漸山峰,遙對南太武山峰為準。西北屬廈門,東南屬金門”。
關于海翁汕,臺灣本島似乎也有一處。《福建通志》臺灣府篇有載:“鹿耳門之北有北線尾。北線尾之北有沙汕曰老鷹汕。又其北曰海翁汕(自北部而來,于海洋中浮長沙線一條,名海翁線。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不知其幾千里也。線南之港,過洋之船多泊以候潮避風焉)”?!昂N獭敝甘裁??閩南人對鯨魚的叫法。海翁汕就是鯨汕的意思,這與鯤身的稱呼,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于鯤身,金門奇士林樹梅《自鳳山歸省記程》一文中有句:“風少定,始望白沙青草間,孤城矗立,為鯤身汕南。”文中鯤身即為“大鯤身沙洲”,屬于沙汕之地,其上原有熱蘭遮城。也就是現在的臺南市安平區(qū)。鯤身指鯨魚背,正如前述,與“海翁汕”意思差不多。把沙汕稱為鯤身,是種非常形象且古雅的稱呼。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lián)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歡迎轉發(fā)、群發(fā)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