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樂哥!最近一篇論文很火,是住建部注冊執(zhí)業(yè)中心的研究員發(fā)表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住建部執(zhí)業(yè)資格注冊中心陳生輝在《工程建設與設計》2025年第11期透露:全國勘察設計行業(yè)注冊人員已突破20萬,其中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25,461人。這個數(shù)字看似不少,卻只占注冊總?cè)藬?shù)的12.7%,遠低于一級建筑師(51,374人)和一級結(jié)構(gòu)工程師(47,420人)。根據(jù)住建部執(zhí)業(yè)注冊中心另一位發(fā)表于2020年的論文,2020年初全國巖土工程師僅17,460名,4年時間增長約8000名,每年約2000左右,正好跟我們記錄的每年通過的數(shù)據(jù)類似。。2萬5千名注巖多么?
樂哥的答案是:2.5萬名注冊巖土工程師不是太多,而是行業(yè)太卷。
——寫給每一個被勸退、被壓價、被“卷哭”的巖土人.
01
先拋一個數(shù)字:24560
這是住建部最新公布的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總數(shù)。
聽起來不少?別急,再補一刀:
它只占全國勘察設計注冊人的12.7%,遠低于一級建筑師(51,374人)和一級結(jié)構(gòu)(47,420人)。
換句話說,每8個注冊工程師里,才勉強湊出1個巖土。
人少,活卻一點沒少——
地鐵、深基坑、海上風電、垃圾填埋場……哪個項目敢跳過“地”這一關?
于是,同一個甲方爸爸,白天讓你改勘察報告,晚上讓你“隨手”算個邊坡穩(wěn)定,凌晨還要在群里@你:
“專家明天8點過會,PPT改一下?!?
這就是25,461人正在面對的常態(tài):
人少、事多、責任大、錢——還越來越薄。
02
為什么我們會被“卷”?
真相只有一句話:
*供給被人為卡住,需求卻野蠻生長。
過去四年,巖土注冊人數(shù)只增加了8,000人,年均2,000。
看起來是“穩(wěn)定”,但別忘了:
這四年,退休+轉(zhuǎn)行的巖土前輩,同樣悄悄離場。
真正的凈增長,可能連1,000都不到。
而另一邊,一個注冊巖土一年可能負責幾十個項目,每天疲于奔命。
巖土人的“池子”沒大多少,但肩膀上承擔的項目卻像潮水一樣涌進來。
另外,
報告厚度從50頁卷到200頁,
勘察費從每延米80元卷到40元,
專家論證會一年開到你懷疑人生。
卷到最后,連打印店都知道:“巖土的PPT,彩印最便宜?!?/p>
03
跟國際對比更扎心
美國3.3億人,1.5萬名注冊巖土,每2.2萬人配1名;
我們14億人,2.5萬名注冊巖土,每5.6萬人才能分到1個。
密度是人家的一半不到。
香港更夸張:700萬人口,800+巖土,密度是我們的6倍。
他們卷嗎?
一樣卷。
但人家卷的是“技術(shù)深度”——三維地質(zhì)建模、離岸巖土、地震液化實時監(jiān)測……
我們卷的是“價格下限”——誰的勘察費低誰中標。
是行業(yè)太飽和,而是低價競爭讓技術(shù)失去了溢價。
04 寫給正在迷茫、無助的巖土工程師們
如果你正在備考,卻天天被勸退“巖土市場飽和”;
如果你在工地熬夜打灰,卻擔心35歲被優(yōu)化;
如果你手握證書,卻年年被甲方壓價——
請記?。?
飽和的不是人,是低水平重復。
25,461人里,真正能把海上風電嵌巖樁、城市地下空間開發(fā)、垃圾填埋場污染阻隔做成技術(shù)IP的,不到10%。
剩下的90%,還在用十年前的模板寫報告。
所以,別被“人數(shù)”嚇退,也別被“低價”勸降。
真正缺的,是能解決復雜問題的“高階巖土”。
考證只是起點,把證書變成技術(shù)話語權(quán),才是終點。
25,461名注冊巖土工程師,真的不多。
只是行業(yè)太卷,卷走了太多信心。
別再自己嚇自己,
真正的紅利,屬于那些把“巖土”兩個字,
從低價標簽升級為技術(shù)IP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