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元旦晚會上,一個金發(fā)碧眼的外國小伙操著地道的北京話說出 "我叫許大山" 時,全國觀眾都樂了。誰也想不到,這個本名馬克?亨利?羅斯韋爾的加拿大人,會成為中國相聲界第一位外籍弟子,更想不到他會在事業(yè)巔峰時突然轉(zhuǎn)身。
從春晚紅人到瓶頸期:馮鞏一句話點醒夢中人
1965 年出生在渥太華的大山,和中國的緣分早就刻在基因里。他爺爺二十年代在河南商丘當(dāng)外科醫(yī)生,當(dāng)?shù)匕傩蘸八?"饒大夫",這個 "饒" 字后來成了大山的中文姓氏 "饒司衛(wèi)"。
1984 年,這個連法語都考不及格的小伙子,突然對中文著了迷,在多倫多大學(xué)把現(xiàn)代漢語從選修課學(xué)成了主修專業(yè),成了東亞系的高材生。1988 年,拿著全額獎學(xué)金的大山以交換生身份來到北大,本來是來尋根和進(jìn)修的,結(jié)果歪打正著闖進(jìn)了喜劇圈。
1989 年央視元旦晚會的小品《夜歸》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節(jié)目里他演的 "許大山",帶著洋腔卻說著京味兒臺詞,憨厚模樣配上 "您猜怎么著" 的俏皮話,6 分鐘表演讓全國觀眾記住了這個中文比很多中國人還溜的外國小伙。
演出后他干脆把 "大山" 當(dāng)藝名,寓意 "扎根中國"。轉(zhuǎn)年他就拜了
接下來的十幾年,大山成了春晚???。1998 年和潘長江演《一張郵票》,1999 年帶著一群老外說《同喜同樂》,2009 年參與群口相聲《五官新說》,2011 年壓軸表演《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四次登春晚的紀(jì)錄至今沒哪個外籍藝人能打破。那時候的大山紅到什么程度?
《編輯部的故事》里他客串的 "沃特杰夫"(諧音 "我的姐夫")成了經(jīng)典角色,走在街上大爺大媽會拉著他問 "啥時候再演相聲"。2004 年他還成了第一個獲 "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的外國人,這榮譽可比春晚舞臺沉甸甸多了。
但到了 2010 年代,大山卻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德云社異軍突起,郭德綱的 "新式相聲" 讓觀眾口味變了,大家對 "外國人說相聲" 的新鮮感慢慢褪去。有次演出他發(fā)現(xiàn),觀眾更關(guān)注他的金發(fā)碧眼而非段子本身,散場后有人直白地說:"就想看個洋鬼子說中國話圖個樂"。
這種 "獵奇標(biāo)簽" 讓他很苦惱,直到師叔馮鞏一句 "要想成功,就得跳出舒適圈去" 點醒了他。大山后來說,那感覺就像被潑了盆冷水又喝了碗熱湯,突然明白:靠 "洋面孔" 博笑不是真本事,真正的文化交流得往深了走。后來,他做出了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 —— 搬回加拿大,但這可不是撤退,而是換個戰(zhàn)場繼續(xù)戰(zhàn)斗。
從洋笑星到文化使者:用脫口秀架起東西方橋梁
離開相聲舞臺的大山,其實從未離開中國文化。2010 年上海世博會,他以加拿大總代表的身份忙前忙后,把太陽馬戲團(tuán)請來說合作,還在展館里藏了不少中國元素。
有記者問他會不會上臺表演,他眨著眼說 "不排除可能",結(jié)果真在開館儀式上即興說了段相聲,把 "世博會" 說成 "世界相聲會",逗得中外嘉賓直樂。這時候大家才發(fā)現(xiàn),他只是把舞臺從春晚換成了更廣闊的國際舞臺。
2015 年,大山帶著全新節(jié)目《大山侃大山》回歸,這次他把中國相聲的 "抖包袱" 和西方脫口秀的 "碎碎念" 揉到了一起。節(jié)目里既有 "剛學(xué)中文時把 ' 花籃 ' 說成 ' 花圈 ' 的糗事",也有 "中西教育差異" 的深度吐槽,雙語表演讓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能 get 笑點。
2017 年,他帶著這個節(jié)目登上墨爾本國際喜劇節(jié),成了這個世界第三大喜劇節(jié)史上第一個用普通話表演的人。演出結(jié)束后有個澳大利亞觀眾拉著他說:"原來中國文化這么有趣,不是只會背古詩啊!" 這話讓大山更確定,自己選對了路。
這些年大山就像個 "文化擺渡人",在中西方之間來回穿梭。作為加拿大中國親善大使,他組織中加青少年文化營,帶著外國孩子學(xué)包餃子、寫毛筆字;在北美巡演超百場的《大山笑友匯》里,他把快板和即興喜劇結(jié)合,用 "中西結(jié)合" 的幽默讓老外明白什么是 "包袱" 什么是 "梗"。
疫情期間沒法巡演,他就在家錄《大山回憶錄》,對著鏡頭講自己和中國的故事,其中 "學(xué)北京話兒化音" 的片段在網(wǎng)上火了,播放量破億。現(xiàn)在他的社交媒體賬號更像個 "中國文化小課堂",一會兒吟誦秦觀的《鵲橋仙》,一會兒講解 "二十四節(jié)氣",最新一條是 2025 年 4 月發(fā)的,60 歲的他在北京舞臺上說:"20 年前我離開時,北京還沒這么多摩天大樓呢"。
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對 "尋根" 的執(zhí)著。2001 年在央視節(jié)目里說起爺爺?shù)?"歸德圣保羅醫(yī)院",大山當(dāng)場紅了眼眶。商丘記者秋影看到節(jié)目后,翻遍檔案館幫他找到了爺爺當(dāng)年工作的地方 —— 現(xiàn)在的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那棟老樓居然還在。2007 年,大山被聘為商丘古城形象大使,他站在爺爺曾工作過的地方說:"這才是我真正的根"。就像爺爺當(dāng)年在商丘播下的善意種子,大山把文化交流的種子撒到了更遠(yuǎn)的地方。
總結(jié):他從未離開,只是換了種方式 "扎根"
從 1989 年那個說著 "許大山" 的青澀小伙,到如今滿頭白發(fā)仍在傳播中國文化的 "老炮兒",大山用三十多年證明:真正的熱愛從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細(xì)水長流的堅守。
有人說他離開相聲舞臺是 "過氣了",但看看他這些年的成績單:四次春晚記錄、第一個獲 "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的外國人、加拿大勛章獲得者、世博會總代表,這些頭銜背后是他對中國文化的深情。
馮鞏那句 "跳出舒適圈",讓大山從 "洋笑星" 變成了更有力量的文化使者。比起在春晚舞臺上博滿堂彩,把相聲元素融進(jìn)西方脫口秀、帶著中國故事走遍世界,或許是更有價值的事?,F(xiàn)在的他,不像那些靠獵奇吸睛的外籍網(wǎng)紅,而是真正把自己活成了中西文化的 "翻譯官"—— 用幽默當(dāng)橋梁,讓世界看到更立體的中國。
正如人民日報評價的 "大山雖然是外國人,但他不是外人",這個 60 歲的加拿大老頭,早把自己當(dāng)成了中國文化的 "代言人"。從爺爺?shù)?"饒大夫" 到他的 "文化大使",三代人的緣分還在繼續(xù)。
或許這就是最好的傳承:不是血緣的延續(xù),而是善意和熱愛的傳遞。大山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文化交流從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像他說的那樣:"我只是個幸運的行者,有幸見證并參與了中加文化交融的美好時代。" 而這樣的行者,永遠(yuǎn)值得我們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