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從江縣的侗鄉(xiāng)深處,坐落著風景如畫的小黃村。這里至今仍延續(xù)著一項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侗族大歌。這一被譽為“天籟之音”的千年遺韻,正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潘薩銀花的傳唱中持續(xù)煥發(fā)生機。
現(xiàn)年八十二歲的潘薩銀花,是堅守侗族大歌這項古老傳統(tǒng)的標志性人物。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畢生傳唱、授藝,守護著侗族的民族之聲。
不同于許多以單一旋律見長的傳統(tǒng)音樂,侗族大歌擁有多聲部交響的復調范式。其演唱通過多個獨立聲部的精巧配合,營造出既空靈悠遠又恢宏有力的和聲效果,宛如天籟這種層次豐富的合唱藝術,以其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深深打動著一代代聽眾。
侗族大歌采用純人聲無伴奏演唱方式,和聲體系極為復雜。演唱者憑借獨特的嗓音控制技藝與和聲配合能力,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罕見的復調音樂魅力。
鑒于其獨特的文化價值,侗族大歌于2009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畢生奉獻
小黃村靜臥于青山環(huán)抱的幽谷之中,清澈的溪流沿村廊蜿蜒而過,時光在這里仿佛變得綿長。
潘薩銀花與侗族大歌的緣分,可追溯至其幼年懵懂學語之時。那時她雖還不懂歌詞含義,卻已開始跟隨著傳唱這千年藝術。
潘薩銀花回憶說:“我四五歲剛學會說話時,就開始唱歌了。母親唱,外婆唱,家里女性人人會唱。歌聲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這不是后來學會的,而是像呼吸一樣?!?/p>
她的整個童年都浸潤在侗歌之中。那些飄蕩在村寨上空的旋律,于她而言不僅是音樂,更是鐫刻著民族記憶的生活本身——每段和聲都藏著故事,每個音符都承載情感。
潘薩銀花自幼便以得天獨厚的歌喉聞名鄉(xiāng)里,每逢節(jié)慶祭典,常常擔任領唱之職——這個她至今仍珍視的角色,已伴隨她跨越半個多世紀。
十六歲那年,潘薩銀花便成為村寨侗族大歌隊的領唱。每逢新春佳節(jié),全寨人齊聚鼓樓連日對歌的盛大場面,至今仍深植于她的記憶——那時她總是站在歌隊最前方,清亮的嗓音引領著穿越時空的合唱。
“被選為領唱是莫大的榮譽,”她說道,“領唱必須由最優(yōu)秀的歌者擔任,整個合唱效果的成敗都取決于領唱者的表現(xiàn)。尤其需要一副能駕馭高音的好嗓子?!?/p>
潘薩銀花在歌唱中找到真正的快樂?!耙怀鸶瑁麄€人就輕盈起來。哪怕心里有愁,歌也能把它化解。這些歌謠承載著我們的情感、文化和共同記憶。”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潘薩銀花深切感受到侗族大歌傳承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
“我們年輕時沒有太多的名堂,心思都撲在唱歌上,”面露憂色的潘薩銀花感慨道,“如今年輕一代要學習、要玩手機,再難抽出時間學歌。時代不一樣了,我怕這些歌來不及全部教出去,有些調子就要失傳了?!?/p>
在她看來,這不僅關乎時間,更是一種價值觀念的轉變。老一輩人自幼習歌,深諳其文化精髓,如今年輕人接觸本族文化的機會卻越來越少。
曾幾何時,侗歌如呼吸般自然融于日常;而今,這份遺產卻需刻意傳承,如同需要小心守護的火種。
潘薩銀花的擔憂其來有自。侗族大歌作為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依靠記憶與重復得以保存。由于沒有文字記錄,侗族人將民族故事、價值觀念和歷史記憶都編碼在歌聲之中。
“這些歌詞優(yōu)美動人,寫滿了愛情、親情與生活的故事。侗族沒有文字,歌聲就是我們的無字史書。如果真的失傳,將是不可挽回的文化損失,”她語氣中帶著無奈,“如果我識字,一定把所有的歌都寫下來。可惜不能,唯有口傳心授。只希望學歌的人,能把這腔調一代代唱下去?!?/p>
傳歌數(shù)十載,潘薩銀花始終致力于侗族大歌的傳承保護,培養(yǎng)侗家歌手上千人——當被問及具體人數(shù)時,她微笑著說:“可能遠不止。”
潘薩銀花還做了件特別的事——為子孫后代錄制了500首侗族大歌音像資料,存成“聲音檔案”。但現(xiàn)實總有兩難:跟著她學歌的多是孩子,而侗族大歌本身又博大精深,她沒法把畢生所學都教給孩子們。
“我現(xiàn)在更側重教一些簡單的童謠,孩子更容易理解,算是打基礎。等他們長大了,再學更復雜的歌?!迸怂_銀花說道。
眾志傳承
在從江縣,潘薩銀花并不孤獨。眾多文化工作者與侗歌傳承人正與她并肩同行,共同守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xiàn)年五十六歲的從江縣侗學研究會副會長吳文前,三十年來始終致力于侗族歌謠的搜集與保護工作。
“文化是一個群體千百年來共同塑造的藝術成就,是世代相傳的經驗、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結晶。因此,民族文化得來不易,珍貴且艱難?!眳俏那罢f道,“侗族大歌擁有逾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底蘊,這些古老歌謠承載著侗族深厚的文化積淀與生存智慧。”
他與團隊常年跋涉于侗寨之間,遍訪歌師。遇到不解的歌詞便請長者釋義,繼而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讓侗族的智慧跨越語言屏障。
吳文前介紹:“眾所周知,大型合唱團需要指揮執(zhí)棒引領。但侗族大歌即便百人同臺,也無需指揮牽引——這是無需指引的和聲,是心口相傳的共鳴,正是其享譽世界的根本原因。”
現(xiàn)年四十九歲的楊光新同樣是侗族大歌傳承人,來自從江縣朝里村。她自十三歲起便跟隨祖母習唱侗歌,至今已堅持三十六載。
“侗族大歌分為很多種類,但我尤其喜歡敘事歌,其中最具價值的是追溯民族起源與祖先歷史的‘根源歌’?!睏罟庑陆榻B。
教學是傳承的核心。除了錄制歌謠,以吳文前為代表的傳承人還將侗歌譯為漢語,讓這份千年智慧觸及更廣泛的群體。
與此同時,年輕一代歌者正嘗試創(chuàng)新融合——將侗族大歌的復調結構與現(xiàn)代音樂流派相融合,探索傳統(tǒng)非遺的當代表達。
“舞樂蟬歌”樂團由貴州高校音樂專業(yè)畢業(yè)生與在校生組成,其名稱取自“舞樂蟬鳴”之意。該團成員多為“90后”與“00后”新生代音樂人。
今年初,該樂團為現(xiàn)象級電影《哪吒2》配樂,從侗族大歌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此次合作廣受好評,使千年古韻再度閃耀于當代舞臺。
類似的創(chuàng)新嘗試正推動更多跨界可能。
今年二十歲的賈瑞珊也來自朝里村,如今與朋友組建了一支搖滾樂隊并擔任主唱。她解釋說:“我們想寫一首既保留侗族大歌精髓,又融入搖滾元素的作品。這種融合正是我們追求的方向,侗族大歌的節(jié)奏其實與搖滾樂有著很高的契合度。”
她的樂隊在縣城廣場完成了首演?!耙?guī)模雖不大,但對我們來說是第一次真正的成功,大家都特別高興。”
盡管時代變遷與科技發(fā)展帶來重重壓力,潘薩銀花守護侗族大歌的信念始終堅定。
因此,這些創(chuàng)新嘗試于她而言意味著希望。她深知:傳統(tǒng)必須在演進中求生存。
潘薩銀花相信,歌謠屬于所有真心喜愛它的人?!澳贻p人能用自己的方式傳唱,侗歌就不會失傳?!保ㄗ髡?陳楠 劉伯千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8月30日,《中國日報》旗艦版10版版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