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與木”中國木建筑積木模型展日前在長寧非遺中心開幕。本次展覽是“ART鄰里空間”長寧公共文化場館共享文化服務模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之一。展覽由積木模型專家姚偉龍作為主理人,以其歷時三年創(chuàng)作的30件中國木構建筑積木模型為核心載體,系統(tǒng)構建知識傳播體系。
走進展廳,一場跨越古今的文化對話徐徐展開?!斗e與木》展覽以獨特的積木模型為媒介,將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精髓生動呈現。展廳內,30件精心制作的積木模型錯落有致地陳列在展柜中,從解析榫卯結構、梁架體系等木建筑基礎知識,到梳理斗栱自漢唐至明清的形制演變脈絡,再到精準復現佛光寺東大殿、獨樂寺觀音閣等現存古建精粹的微縮模型,每個作品都仿佛是一扇窗,讓觀眾得以窺見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匠心。而積木搭建的創(chuàng)意作品,則展現了現代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魅力。觀眾們或駐足欣賞,或相互交流,或親自動手體驗積木搭建的樂趣?!斑@次展覽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通過積木這一現代元素的對比和解讀,讓我看到了古典與現代的緊密聯系,這種體驗非常獨特?!币晃粎⒂^展覽的建筑愛好者說。
展覽巧妙地將復雜的木構知識轉化為直觀、有趣的積木語言。通過獨創(chuàng)的“積木語言翻譯傳統(tǒng)技藝”模式,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斗栱、梁架、榫卯等構件的精妙構造,感受古代建筑的結構之美。這種創(chuàng)新的展示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習古建筑的門檻,更讓觀眾在視覺化學習中,輕松理解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復雜工藝。
開幕式上,《積與木》展覽的策展人姚偉龍向現場嘉賓和觀眾介紹了展覽的創(chuàng)意來源和核心內涵。他提到,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以其“誠實”的結構之美令人贊嘆,骨架坦誠展現,結構邏輯與美學意趣清晰可見。而積木與木構建筑在模塊化、系統(tǒng)化的構建哲學以及比例法則的運用上有著深層的共鳴。本次展覽正是以積木為載體,引導觀眾深入理解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營造智慧。
互動體驗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觀眾可以在拼插積木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化繁為簡的營造技術,激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興趣。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不僅為非遺傳承提供了可復制的基層實踐樣本,更讓觀眾在動手實踐中,深入體會古代工匠的智慧。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9月18日,免費向公眾開放。感興趣的話,不妨來展廳里“穿越時空”,解碼中國古建筑的永恒魅力。
展覽地點
長寧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北漁路95號南2樓博樂展堂)
圖片來源于長寧文化藝術中心
撰稿:甘力心
編輯:史煥煥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