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隨著昆明的各大學校陸續(xù)開學,送娃的送娃、上班的上班,昆明的早高峰又開始堵得水泄不通了。其實,昆明容易堵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在網上一搜“全國最擁堵的城市”昆明經常都是Top10的存在,不少老昆明們都習以為常了。但我很好奇,昆明為什么這么堵?
先來看看昆明哪里最容易堵,今日頭條作者“大花貓”列舉了昆明各區(qū)最擁堵的5條道路,與其擁堵的原因,讓我們一探究竟:
五華區(qū):文脈與車流交織的“堵城”
龍泉路
擁堵標簽:學校扎堆、居住密集、施工頻繁
作為北市區(qū)主干道,龍泉路沿線分布近20所中小學及高校,早晚高峰接送車輛與通勤車流疊加,擁堵已成常態(tài)。
青年路-人民中路商圈帶
擁堵標簽:商業(yè)核心、道路狹窄
青年路與人民中路交匯處聚集多個商圈,跨年、節(jié)假日活動期間,車流量激增30%以上,高峰時段寸步難行。
翠湖環(huán)路
擁堵標簽:景區(qū)+辦公區(qū)雙重壓力
翠湖周邊不僅是旅游熱點,還分布大量政府機構,工作日通勤與游客車流交織,周末更是“一位難求”。
北京路(五華段)
擁堵標簽:地鐵施工、主干道瓶頸
北京路北段因地鐵施工及出入城車流集中,高峰期?,F(xiàn)“紅色長龍”。
二環(huán)快速西北段(小菜園立交至黃土坡)
擁堵標簽:匝道交匯、貨車混行
二環(huán)快速系統(tǒng)在此處連接多條高速,貨車與小車搶道,事故頻發(fā),日均擁堵時長超3小時。
盤龍區(qū):出入城動脈的“陣痛”
霖雨路-北辰大道
擁堵標簽:居住區(qū)密集、地鐵施工
霖雨路沿線小區(qū)林立,疊加地鐵8號線施工,早晚高峰通行效率下降40%。
金星立交周邊
擁堵標簽:老舊道路、車流交匯
金星片區(qū)道路狹窄,進出城車流與二環(huán)快速系統(tǒng)交匯,成為“堵點放大器”。
東三環(huán)(虹橋立交至金馬立交)
擁堵標簽:物流貨車集中、坡道多
作為物流運輸主干道,貨車爬坡緩慢,導致小車頻繁變道,加劇擁堵。
穿金路
擁堵標簽:學校+醫(yī)院集中
沿線分布多所醫(yī)院和學校,急救車與接送車輛交織,通行效率低下。
灃源路(北部汽車站段)
擁堵標簽:客運樞紐、路網復雜
北部汽車站周邊大巴與私家車混行,路口信號燈配時不合理,高峰期擁堵蔓延至1公里外。
官渡區(qū):高速與城區(qū)的“拉鋸戰(zhàn)”
昆石高速(小團山至科技園)
擁堵標簽:高速變城區(qū)、車道縮減
該路段因車道減少,節(jié)假日車流激增時,擁堵可回溯至鳴泉立交。
環(huán)城南路-昆明火車站周邊
擁堵標簽:交通樞紐+商圈
火車站與周邊商圈疊加,網約車占道候客,日均擁堵指數(shù)達2.5(峰值3.8)。
廣福路(官渡段)
擁堵標簽:主干道+施工圍擋
地鐵7號線施工占道,四車道變兩車道,早晚高峰通行時間翻倍。
世紀城片區(qū)
擁堵標簽:大型社區(qū)、路網單一
世紀城內僅靠珥季路與廣福路疏散車流,高峰期“出不去進不來”。
昌宏西路(批發(fā)市場群)
擁堵標簽:物流貨車占道
沿線聚集多個批發(fā)市場,貨車裝卸貨占用車道,形成常態(tài)化擁堵。
西山區(qū):景區(qū)與通勤的“雙重暴擊”
滇池路-海埂大壩
擁堵標簽:觀鷗季+通勤潮
冬季觀鷗游客涌入,疊加早晚高峰通勤車流,周末擁堵時長超6小時。
碧雞關隧道(昆楚高速)
擁堵標簽:隧道事故、車道驟減
隧道內三車道變兩車道,事故頻發(fā),節(jié)假日擁堵延伸至高峣立交。
前衛(wèi)西路(萬達廣場段)
擁堵標簽:商圈+學校
萬達廣場與多所學校相鄰,晚高峰車流“寸步難行”。
環(huán)湖東路(斗南至寶豐濕地)
擁堵標簽:旅游+馬拉松賽道
環(huán)湖騎行與賽事活動頻繁,部分路段臨時管制,導致繞行車流激增。
昆安高速(明波立交至高峣段)
擁堵標簽:出入城瓶頸
連接主城與安寧的必經之路,貨車與小車混行,日均擁堵里程達5公里。
簡單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規(guī)劃滯后與設計缺陷是造成昆明容易堵車原因之一。先是城市結構的先天不足,昆明老城區(qū)路網狹窄稀疏,卻需承擔73%的跨區(qū)交通流量,支路分流能力嚴重不足。
還有就是基礎設施的“縫合怪”式改造加劇了擁堵程度,地鐵施工(如5號線、7號線)長期占道,形成“圍擋叢林”。廣福路因施工四車道變兩車道,通行效率腰斬;北京路北段因地鐵建設,高峰期?,F(xiàn)“紅色長龍”。
此外2025年,昆明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20萬輛,年均增速高達17%,而道路面積增長率僅,4.3%。一邊是車越來越多,一邊是路不僅沒增加多少,還因為常年修路、施工圍擋等原因造成了“二次擁堵”;更何況昆明本身就是一座旅游城市,再疊加旅游旺季、雨季、開學季等特殊場景的失控性擁堵,堵車就是家常便飯。
昆明城區(qū)一環(huán)內,紅綠燈設計不合理,也是造成擁堵的一大問題。曾經就有市民吐槽過開車10公里踩500次離合器。
昆明城區(qū)一環(huán)內據(jù)粗略統(tǒng)計有紅綠燈51個,平均每隔500米就有一個紅綠燈。假設一輛車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在以上道路行駛,每隔45秒將遇到一個紅綠燈。假設每個紅綠燈的平均等待通過時間為30秒,即使忽略這輛車啟動、剎車所導致的速度變化,在28.24公里的路段上也將白白耗去至少26分鐘,40公里時速的汽車遇上51個紅綠燈,它的實際時速將減少為不到28公里。
到這里有人就要問了,難道堵車就沒有人的問題嗎?
別說還真就有人的問題,因為再完美的規(guī)劃也架不住人為的失序。旅游潮、開學季、地鐵圍擋,這些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真正那頭“駱駝”,是道路上失守的規(guī)則與人。
這就好比一個精心設計的花園,縱然有最好的灌溉系統(tǒng)和景觀布局,但如果每個人都肆意踐踏、摘花折枝,那么再優(yōu)越的先天條件,也終將變得一片狼藉。
昆明的交通困局正是如此,道路規(guī)劃固然有其歷史短板,但道路上每一個任性的加塞、每一次不耐煩的搶行、每一回理直氣壯的違停,都像是一記記重錘,最終合力砸碎了整個系統(tǒng)的運行效率。
當守規(guī)矩的司機在斑馬線前禮讓,卻被迫聽身后一片催促的喇叭聲時;當老老實實排隊通行的車隊,被一輛又一輛車強行并道插隊時,我們懲罰的其實是守法者,犒賞的卻是違規(guī)者。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正是交通文明最大的“栓塞點”。
人的問題,才是昆明從“春城”滑向“堵城”最直接、最致命的推手。唯有讓守序者暢通無阻,違規(guī)者寸步難行,春城的道路才能真正“春暖花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