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和《封神榜》這兩本明朝神魔小說挺有意思的,一個講唐僧師徒取經,一個講商周大戰(zhàn)封神。里面人物來來往往,有些重疊,但奇怪的是,《西游記》里有哪吒這個小神將,還跟孫悟空打得熱火朝天,可《封神榜》里只有哪吒,卻沒孫悟空的影子。
先說時間線,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兩本書的故事發(fā)生在不同時代,《封神榜》主要圍繞商朝末年和周朝初年的大戰(zhàn)展開,大概是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伐紂那會兒。紂王題詩調戲女媧,蘇妲己進宮禍亂朝綱,姜子牙下山輔佐周軍,一堆仙人斗法破陣,最后封神收尾。這段歷史是商周交替的關鍵節(jié)點,早得很。
而孫悟空呢,根據《西游記》里的描述,他被壓在五行山下是王莽篡漢的時候,王莽建立新朝在公元8年。書里提到,孫悟空壽命三百四十二歲,出生時是天產石猴,從生死簿上看是善終。所以倒推回去,他的出生大約在公元前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正好是戰(zhàn)國時期。那時候商周大戰(zhàn)早結束了五百多年,孫悟空還沒出生,怎么可能跑到《封神榜》里去摻和?要是硬塞進去,那時間線就亂套了,讀者一看就覺得不對勁。
哪吒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在《封神榜》里是主角級人物,靈珠子轉世,投胎李靖家,七歲鬧海殺龍?zhí)?,剔骨還父削肉還母,后來蓮花重生,下山幫姜子牙打仗,立下大功。封神結束后,他沒要官位,成仙逍遙去了。這時候已經是周朝初年,哪吒成神的時間遠早于孫悟空出生。
所以在《西游記》里,唐僧取經是公元627到645年唐太宗時期,孫悟空被壓五百多年后出山,那會兒哪吒早就是天庭的三壇海會大神了,跟李靖一起帶兵討伐妖猴,順理成章。簡單說,哪吒比孫悟空“資歷”老得多,能跨書出現(xiàn),而孫悟空晚生幾百年,沒法倒回去參與封神大戰(zhàn)。這不是作者隨意安排,而是基于神話時間邏輯的必然結果,要不然故事就前后矛盾了。
再聊聊兩本書的世界觀,這點也挺關鍵?!斗馍癜瘛返脑O定是道教體系下的闡教和截教爭斗,鴻鈞老祖有三個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闡教多是人類出身的道士,截教則收了不少動物植物成精的。兩派矛盾積累,最后借商周大戰(zhàn)爆發(fā),昊天上帝(也就是玉皇大帝)缺人手,元始天尊搞出封神榜,列三百六十五個神位,讓大戰(zhàn)中死掉的有功凡人上榜成仙。
姜子牙負責執(zhí)行這事兒,主角基本都是凡人起步,會點道術的,像李靖、楊戩、雷震子、哪吒這些人,通過戰(zhàn)功封神。紂王就算失敗了,也是個凡人君王。孫悟空不一樣,他是天地精華所生,靈明石猴,混世四猴之一,天生就有神性,不用通過封神這種凡人渠道成仙。他師父菩提祖師也不屬于闡教或截教,是個獨立的高人,精通道佛兩家。所以孫悟空壓根不適合塞進封神榜的框架里,要是強加進去,就破壞了書里的規(guī)則體系。
相比之下,《西游記》的世界觀寬松得多,道教和佛教人物混在一起,玉帝管天庭,如來管西天,大家還能合作。哪吒作為道教神將,在這里出現(xiàn)沒問題,他幫孫悟空降妖除魔,邏輯上通順。孫悟空大鬧天宮,偷蟠桃盜金丹,這些事兒在天庭體系里發(fā)生,但不牽扯闡截內斗。他是菩提弟子,自成一派,不受封神約束。
這兩本書的世界觀差異,導致人物不能隨意互換。要是《封神榜》里突然冒出孫悟空,那闡教截教的斗爭就得多出一股勢力,故事平衡就沒了。作者許仲琳寫書時,肯定考慮到這點,避免讓孫悟空搶了哪吒的風頭,或者搞出不必要的混亂。
作者創(chuàng)作思路也得說說?!段饔斡洝肥菂浅卸鲗懙?,大約1504到1582年完成,花了大半輩子心血?!斗馍癜瘛罚ㄒ步小斗馍裱萘x》)是許仲琳在1560到1630年左右寫的,耗時十年。學界對作者還有爭議,但一般認可《西游記》成書早些。許仲琳寫《封神榜》時,能參考《西游記》,但得尊重前書的邏輯。
讀者那時已經熟知孫悟空的故事,要是《封神榜》里讓他參加大戰(zhàn),上封神榜成天庭神仙,那跟《西游記》里他大鬧天宮、當弼馬溫、被壓山下的情節(jié)就對不上了。孫悟空在天庭的職位是自封齊天大圣,后來鬧事被抓,不是通過封神得來的。硬加進去,敘事就矛盾,讀者不買賬。
哪吒的形象來源更早,源于佛教傳說,在宋代佛經里就有那咤的原型,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守護神。三頭六臂、蓮花化身、鬧海殺龍這些元素,早就在民間流傳。吳承恩寫《西游記》時,把哪吒塑造成天庭戰(zhàn)將,跟孫悟空對打,沒啥障礙。許仲琳寫《封神榜》時,也能用這些素材,哪吒的叛逆性格、斗爭精神,適合封神大戰(zhàn)的主題。
他鬧海、析骨還父,這些事兒在書里展開,沒跟《西游記》沖突。孫悟空和哪吒其實性格有點像,都天不怕地不怕,初生牛犢勁兒足。要是兩人都放《封神榜》里,角色就重疊了,故事顯得多余。許仲琳重點塑造哪吒,就沒必要再加個類似的孫悟空,那樣書就冗長了。創(chuàng)作上,這是一種取舍,避免重復,提高故事張力。
民間傳說影響也大。哪吒的故事在宋代就成熟了,兵器如乾坤圈、混天綾、火尖槍,早有定型。孫悟空基于唐僧取經傳說,但完整形象是吳承恩塑造的。許仲琳寫書時,孫悟空已成經典,不能隨意改動。要是加進去,得解釋他怎么不幫闡教或截教,那故事就復雜了。兩書聯(lián)系緊密,但各自獨立,《封神榜》里不少人物如楊戩、雷震子,在《西游記》里也出現(xiàn),但孫悟空例外,就是因為上述原因。
這事兒不是作者疏忽,而是時間、世界觀、創(chuàng)作邏輯綜合作用。孫悟空晚出生,不屬封神體系,性格與哪吒類似,避免重復;哪吒早成仙,形象成熟,能跨書。兩本小說雖同為神魔,但各有脈絡,互相影響卻不混淆。這也提醒我們,看古典小說,得注意時代背景和作者意圖,別光看熱鬧?,F(xiàn)實點說,這些神話反映了明朝社會對權威、叛逆的思考,孫悟空代表民間反抗,哪吒是家庭沖突的象征。懂了這些,讀起來更有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