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農(nóng)歷七月,人間漸涼,夜色漸長。今天是十三,在老輩人嘴里,這是“鬼門初開”的日子,也是“小中元”,專門用來迎祖、擺飯、傳心意。南方人要捧麥秧、引紙錢,把祖先“請”進家門;北方人要燒“預燒袱子”,喊著名字把先人一一接回。這些規(guī)矩,形式講究,但說到底,都是一份家的惦念。
七月半的中元節(jié),被道家稱為地官赦罪之日,民間便有了普渡、祀祖的儀式。十三,是一個信號:從今天起,家家戶戶要準備好,有人從田里抱麥穗進門,有人掛起燈旗,有人燒茶香?!肚灏揞愨n》里有記,閩南十三日會“豎燈竿”,燈在風里搖,像是在說:“家門已開,路上好走?!?br/>
云南昆明迎祖要焚“引魂香”,香頭蘸過新米水;湘西苗寨會連燒三天的香火,象征祖魂在家三日;北地的“麥扇兒”“麥蟬”是用新麥蒸成的花形饃,不僅供敬,還給孩子“嘗新”,寓意豐收和成長。
詩里對這日的氣氛也有描寫。有人寫:“門前一盞秋光立,笑迎游子到柴扉?!蹦菬艋穑恢皇钦兆嫦鹊穆?,也照奈何橋這一邊的親人心安。
六道大吉大利菜
第一道:蓮子燉鴨
鴨子在這個時節(jié)肥美鮮香,蓮子寓意連年有余、合家平安。做法簡單:鴨子剁塊飛水,放泡發(fā)的蓮子、幾片姜,小火燉兩小時,加鹽調(diào)味。湯白味醇,配白米飯?zhí)貏e讓人安心。
第二道:新麥花饃
用新收的麥面和溫水,加幾滴菜籽油,揉勻后捏成“麥扇兒”或小花形,上鍋蒸熟。饃香里有新麥的清氣,端上桌象征新糧到家,來年豐足。
第三道:酸湯魚
貴州侗寨習慣七月十三捉魚,做酸湯宴。家里版可以用鮮魚片煮番茄、泡椒、酸筍調(diào)的湯,酸香開胃,象征“年年有余,酸甜有盼”。
第四道:芋泥
閩地人會在十三供芋泥,芋頭粉糯,寓意“步步高”。做法是蒸熟芋頭壓泥,加椰奶和糖拌勻成糊,撒上芝麻。細膩香甜,老人小孩都喜歡。
第五道:辣椒炒茄子
甘肅隴中有句諺語:“七月十三辣椒茄兒?!庇糜驼ㄏ闱褩l,加蒜片和辣椒爆炒,紅紫相間,熱烈喜慶。寓意日子紅紅火火,家常小菜也能是節(jié)令之味。
第六道:龍眼甜湯
廣東中山在這天比龍眼“果王”,祭完祖先,全家分食。家常版是龍眼去殼、枸杞洗凈,冰糖煮水放入食材,煮開后稍燜,甜潤清香,代表團圓興旺。
六道菜,一張桌,擺出來的不只是節(jié)日的儀式感,還有一個家的序和章。七月十三,這“一桌六道”,像是對中元節(jié)的前奏,也是對一年辛勞的答謝——謝天、謝地、謝人。
我常說,老菜譜里有祖先的脾性,老習俗里有日子的脊梁。今天動一動鍋鏟,多做一道寓意好的菜,既是祭祖,也是犒勞自己。
“日子越簡單,越需要有個儀式感來點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