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烏鴉要推薦一部剛出資源的冷門港片。
我愿意將之歸為“一部電影看見社會文明程度”系列。
《看我今天怎么說》
方素恩,剛剛從名牌大學畢業(yè),打算未來成為一名精算師。
她貌似和班上其他同學沒什么不同…
但仔細觀察會注意到:她的吐字和語速有點特別,S的發(fā)音說不準,而當他人說話時,她總是專心地盯著對方的嘴唇,她的耳后,掛著一個特別的電子設(shè)備。
素恩是一名聾人。
3歲因病失聰,6歲做了人工耳蝸手術(shù)。
這種手術(shù)是把電極植入耳蝸里,聲音會通過耳朵外的語言處理器,變成電波,再通過這些電極,直接刺激耳蝸中的神經(jīng)纖維…
依靠人工耳蝸,素恩恢復了六七成聽力,再配合訓練,逐漸恢復口語能力。
因此,她一路讀都主流學校,努力活得像個普通人。
這并不容易,素恩背后有個“虎媽”,拼命“雞”她。
為了讓她盡快掌握發(fā)音,媽媽會把電視節(jié)目錄下來,不停地重播,一句話要看二十次以上,直到說得完全準確為止。
說得不對,媽媽會用衣架打她,打得淤青。
媽媽常說:只要付出雙倍努力,你一定可以從后面追上來。
素恩非常用功刻苦,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名校畢業(yè),還被選為“人工耳蝸宣傳大使”。
當她在臺上分享勵志經(jīng)歷,卻沒想到,激怒了另一個聾人。
當她說道:人工耳蝸給了我一個機會可以做回正常人,人類可以戰(zhàn)勝缺陷,我很希望有一天,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個世界再沒有聾人…
那個男生氣得踢翻了椅子,打著手語,向素恩宣戰(zhàn):我以聾人為榮!
素恩不解,到底哪個詞刺痛了他?
這部《看我今天怎么說》今年2月在香港上映,豆瓣評分8.3分。
女主角鐘雪瑩憑借此片拿下了金馬獎影后,但可惜的是,影片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7項提名,最終顆粒無收。
有網(wǎng)友忿忿不平:金像獎沒給這部電影,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是一部關(guān)注聾人群體生存現(xiàn)狀的影片,但它完全沒有通常這類影片都有的“苦難敘事”。
沒有廉價的同情,沒有刻意的煽情,有的是扎扎實實的認識與了解,是真誠的平視和尊重。
烏鴉這個所謂的“健全人”,在觀影時才意識到,自己對這個群體一無所知。
事實上,“健全人”這個表述就已經(jīng)有問題,相對于“聾人”,我們應該叫作“聽人”…
本片導演黃修平,為了拍這部影片,做了大量功課。
學習手語半年,閱讀書籍《我的聾人朋友》《聾人有話兒》、觀看相關(guān)題材的美國紀錄片《Sound and Fury》,還參考了電影《金屬之聲》《性本無言》《聲之形》等…
更難得的是,他進行了田野調(diào)查,接觸近百位聾人,并深度采訪其中數(shù)十人,例如在停車場了解聾人洗車的工作情況,還訪問了耳鼻喉頭頸外科醫(yī)生、聽力學家,并搜集香港聾人兒童如何成長的史料等等…
導演黃修平
電影起用了超過五十名聾人演員。
其中一位男主角吳祉昊(飾演Alan),是使用助聽器的真正聾人,他是2023年度“世界聾人小姐先生大賽”的聾人先生冠軍及最上鏡先生,這是他首次演出電影。
吳祉昊
觀看這部電影,首先感受到的沖擊,就是音效。
電影時不時就以聾人群體的聽覺感受去處理音效,讓觀眾得以沉浸式體驗他們的世界。
聽力程度不同、使用不同輔助設(shè)備,聾人的感覺是很不同的。
比如,通過助聽器所聽到的聲音顯得比較模糊。
而通過人工耳蝸所接收的聲音,缺乏距離感及方向感。
音效團隊特意將各種環(huán)境聲音混雜一起以表現(xiàn)這點,并使聲音顯得接收不穩(wěn)定,及帶有電子儀器輸出的數(shù)碼感…
烏鴉有個朋友,就認識戴人工耳蝸的朋友。
她說,總是聽這位聾人朋友說“很吵”,直到看了這部電影,她終于明白這個“吵”是什么意思,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
原來感同身受,就是這樣的一種體驗。
(點擊上面的音頻,沉浸式體驗素恩的畢業(yè)禮)
電影還有一些場景,是模仿寂靜的無聲世界,利用震動、視覺線索取代對話聲。
這時候你才發(fā)現(xiàn),當人從聽覺中抽離出來,才更聚焦于看,看得更清晰真切…
也是第一次體會到,手語是如此地生動而豐富:
手語可以點菜。
一只手在上,五指彎曲,就是“鍋”,一只手在下抖動,是“火”,整個加起來就是“煲”;
撓撓自己上腹,就是“排骨”…
手語還能描繪豐富的海底世界,里面有鯊魚、八爪魚、貝殼、水草…
手語如此實用、深邃,連“保險”“利息”“通貨膨脹”這樣的抽象詞匯,也可以表達…
手語還是如此詩意美麗的語言,它有色彩、有情緒、有意境…
這些感受,都是那么新鮮,而越感到新鮮,越暴露了我的無知。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聾人人口2057萬,按每個聾人有直系親屬四人計算,需要使用手語的人口應該在一億人左右。
也就是說,每14個人中,就一個人要打手語。
對手語一無所知,是不應該的。
這部電影講的我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影片開頭提到,香港曾經(jīng)的聾人學校禁止學生打手語。
童年時的男主角葉子信,因為出生在聾人家庭,手語就是他的母語。
他在課上打手語,被老師批評,而他的同學Alan幫他出頭,兩人一起被罰…
不讓聾人打手語,這也太離譜了吧?
我看到有影評人評價,電影表達過于強調(diào)手語和口語的對立了。
但他們不知道,這種對立真實存在于聾人世界,這是相當一部分聾人的生存困境。
電影里有字幕介紹:
從前全球大部分的聾人學校均采取“口語政策”教學,認為這樣可以幫助聾人融入社會。
直到2010年,國際聾人教育會議始改變方針,并鄭重呼吁:在教育上,必須重視聾人采用有效溝通的一切方法,肯定聾人使用手語的權(quán)利。
這并非危言聳聽,在聾人教育的歷史上,存在過一個強烈傾向于甚至強制推行口語教學,而禁止或壓制手語的時期。
這段歷史是聾人群體和聾人文化記憶中一道深刻的傷痕。
這個階段主要集中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后期,其標志性事件是1880年在意大利米蘭召開的國際聾人教育會議。
米蘭會議的核心,是推崇“純口語法”,認為口語教學優(yōu)于手語教學,并貶低手語的地位。
他們認為,只有教會聾人開口說話,才能讓他們“回歸”主流社會,成為“有用”的人。而手語被視為一種“原始的”“低等的”、會阻礙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溝通方式。
這是一個霸王條款,會議共有164名與會者,但只有一名是聾人。決策權(quán)完全掌握在聽人教育者手中。
而這種教育政策的后果是災難性的。
許多聾童花費了數(shù)年時間,只學會了幾個含糊不清的單詞和簡單的讀唇,卻錯過了用最自然的方式(即手語)學習知識、發(fā)展思維的黃金時期,導致文化教育和認知發(fā)展嚴重滯后。
孩子們被剝奪了使用最流暢自然語言的權(quán)利,導致他們無法充分表達自己、建立深厚的社交關(guān)系,感到孤立、挫敗和自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
片中的三位主角,其實各有各的人生選擇。
素恩用人工耳蝸,說口語,不會打手語,進了保險公司工作;
Alan用人工耳蝸,會打手語,也會說,是一名廣告攝影師;
葉子信沒有助聽設(shè)備,只用手語,做著洗車工作,想當潛水教練…
這本應該是一個“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的故事,但現(xiàn)實是,大家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
子信想考潛水教練資質(zhì),但香港并沒有精通手語和潛水的考官,無法為他組織考試。
而作為一個手語母語者,他這個群體面臨著更多的障礙,比如有些活動場合,會用字幕機代替手語翻譯員,但如果有聾人想用手語發(fā)言,就不行了。
子信的爸爸去看病,翻譯很差,總是無法向醫(yī)生傳達病情。
他的朋友辛辛苦苦考上大學,但里面沒有安排手語翻譯員,讀得很辛苦,最后還是退學了…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主流人群會覺得默認他們應該做出更好的選擇:科學如此昌明,他們不是有助聽設(shè)備嗎?為什么不做人工耳蝸呢?為什么不開口說呢?
素恩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但事實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做手術(shù),有的人即使做了,效果也不是很好。
素恩從小接受了一套敘事:你是聾人,你就是落后的、不正常的,你只有加倍努力才能適應社會。
但這本質(zhì)上是一套社會達爾文主義強加給聾人的觀念。
看似是一個最優(yōu)解,實際上卻剝奪了聾人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仿佛只有他們付出更多,承受了更多痛苦,才配享受這個社會的資源,不這樣,就是在給主流社會添麻煩…
而主流社會本身,并沒有主動承擔什么…
素恩曾經(jīng)篤信“雙倍努力就有回報”,但當她走入社會,發(fā)現(xiàn)要真正的融入,談何容易…
公司把她當成“吉祥物”,老板對她特別寬容,從不給她派重活兒,電話也不用她接…
同事對她說:你打字很快啊,不如以后打字跟大家溝通。
素恩第一次體會到了子信的處境,原來被區(qū)別對待,是這樣如鯁在喉的感受…
她知道他們都沒有惡意,但無知本身,就是一種惡。
她感到迷茫:我想做正常人,但是正常的標準那么高,要追,要達到,不可能…
更悲哀的是,面對使用手語的聾人群體,她也成了另類,她那套“做正常人”的言論,傷害了這群人。
素恩這個角色,是原型人物的。
她叫李菁,一歲半時因高燒導致失聰,一直在主流學校讀書,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但大學畢業(yè)后求職屢遭挫折,寄了兩百多封求職信,最后僅被聘請為文員。
后來她學習了手語,但因為發(fā)音不清,健聽人從不當她正常,另一方面,又因自小沒進入聾人的網(wǎng)絡(luò),而遭到聾人的排斥。
李菁于2008年選擇了跳樓自殺,終年26歲。
她留下一封遺書,信中形容自己是害人累己的怪物…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從來不是看有多少座高樓大廈,有多寬的馬路,路上跑著多高級的車,也不是看手機支付多便捷,人們多有錢…
而是取決于,整個社會對待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
《看我今天怎么說》講述的不僅僅是聾人和聽人的關(guān)系…
它更涉及到多數(shù)與少數(shù),強者與弱者,主流與邊緣,不同群體之間,需要怎樣的智慧,才能包容理解、實現(xiàn)共存…
是拳頭硬的說了算,是簡單的隔離對立,還是彼此傾聽、了解,人類歷史上已經(jīng)有了太多太多例子…
素恩和子信的境遇,可能發(fā)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