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飛機落地那一刻,機艙里傳來一聲輕微的震動,我才真正意識到:我到北京了。這座在課本里看了無數(shù)次名字的城市,竟然就這樣呈現(xiàn)在我眼前,從踏出機場那一刻開始,我便開始練習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既是旅人,也是觀察者;既是學生,也是一位準備和這座城市展開對話的人。
開營典禮的那天早晨,我注意到現(xiàn)場每個人眼里都有光、有期待,也有點不安,但那份“我們都在這里”的共感,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那一刻我不只是旁觀者,更開始問自己:我希望在這里看見什么?又能帶回什么?
對我來說,國家博物館是第一個讓我真的安靜下來的地方。我以為自己只是來看看古文物,結果每一個展柜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過去對歷史的未知與淺顯。我在那面滿是歲月痕跡的銅鏡前站了很久。它雖不華麗,但鏡面上浮雕著的圖騰卻讓我一眼望進了千年之前的日常。導覽員說:“這些文物不是用來崇拜的,是用來理解我們怎么來到今天的。”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那天下午我拍了很多照片,但更讓我享受的是拍照之外的時光——那些靜靜凝視展品的時刻,像是我在向歷史低頭致意,也在向自己提問。
晚上走進王府井,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種震撼。我一直以為那只是一條熱鬧的步行街,結果沒想到這里是北京夜生活的縮影。街巷的紅燈籠、正在叫賣的攤販,包括一整排我叫不出名字的小吃攤,都讓我目不暇接。
我品嘗了烤串,還點了一碗胡同豆汁,這是那晚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為豆汁兒有點難以下咽的味道,一口下去差點破功。我邊走邊用相機記錄著眼前的景致,心里豁然明朗起來:文化從不是什么崇高到需要抬頭仰望的存在,它其實就藏在這樣熱熱鬧鬧的場景里,帶著幾分煙火氣,真實又鮮活地存在著。
第二天上午的專題講座主題是文化視角與城市發(fā)展。老實說,起初我還擔心會不會太學術,結果講者非常幽默,時不時拋出一些讓全場笑出聲的例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城市不只是一堆建筑,更是一群人在同一個時間點愿意共同生活的證明”,這句話聽起來很抽象,但當我想到昨天晚上王府井街巷車水馬龍、人與人擦肩而過的瞬間,突然就懂了。原來我們正在感受的,不只是觀光或參訪,而是融入一個節(jié)奏、一種屬于北京的集體氣息。
最讓我感動的,其實不是看到了宏偉建筑,而是那些很安靜、很小的瞬間。例如,當我走在國博長廊時,一位志工奶奶主動和我聊天,問我們是不是來自臺灣的學生。她說話很溫柔,眼神里有一種開心,還笑著說:“你們的字寫得真漂亮。”那一刻,我覺得這趟旅程最大的驚喜,也許就是遇見這些不期而遇的人和事。
行程雖然緊湊,但每一站都讓我覺得時間拉長了、記憶變重了。我開始期待接下來會看到什么、遇見誰。這不是一趟純粹的旅游,更像是一場探索——探索城市,也探索自己。我們在這里不只是學習,更是在體會,在和世界產生連結。從紫禁城那一站開始,我知道:來到這里,不僅是我要看見北京,還是要讓北京也看見我。
2025年元月起,京彩臺灣面向全網發(fā)起“京臺心故事”主題征文活動,邀請兩岸同胞和青年朋友用文字記錄京臺兩地的旖旎風光與人文肌理,梳理京臺生活中的點滴感悟,暢談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兩岸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我們期待與你一同書寫“兩岸一家親,京臺心連心”的動人故事~
作者 | 云林科技大學臺青小吳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