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4日,應邀出席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活動的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返回日本。他在東京機場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回顧奪去很多人寶貴生命的歷史,我作為一個日本人、是懷著反省和謝罪的心情去參加紀念大會的。感謝對我的邀請,這非常有意義。
東京成田機場的記者區(qū),鎂光燈突然像炸開的煙花般閃爍。
人群中央,那位戴細框眼鏡、灰西裝筆挺的老人剛下專機,就被話筒團團圍住。
9月4日晚,剛從中國參加完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活動的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面對鏡頭微微躬身:“我是懷著反省和謝罪的心情參會的,感謝邀請,這意義重大?!边@話從他口中說出,仿佛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日本政壇這片已被右翼勢力大面積覆蓋的水域,漣漪蕩得格外刺眼。
要知道,眼下日本執(zhí)政集團的主流調(diào)門是什么?
是不斷強化“反擊能力”,是增加軍費,是緊跟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節(jié)奏起舞。
石破茂政府近期的動作,明顯帶著一股緊繃感,而像鳩山這樣公開承認侵略歷史、直言“謝罪”的政治人物,幾乎成了瀕危物種。
難怪有中國網(wǎng)友感嘆,這樣的日本人,值得尊重。
但鳩山由紀夫從來就不是主流圈里的“自己人”,從他2009年任內(nèi)提出“東亞共同體”構(gòu)想,到后來多次訪中、多次提及歷史反省,甚至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他一直被日本國內(nèi)某些勢力貼上“親中派”“異類”的標簽。
尤其是近幾年,日本政壇右轉(zhuǎn)趨勢越發(fā)明顯,他的聲音反而更清晰、也更孤獨了。
不妨對比一下,同樣是戰(zhàn)后80周年節(jié)點,德國領導人去了諾曼底,講話基調(diào)落在“和解與責任”,而日本高層近年卻在不斷釋放模糊歷史責任的信號,甚至有人公開質(zhì)疑“侵略”的定義。
這種差異,國際社會不是沒注意到。
尤其在美國戰(zhàn)略重心明顯轉(zhuǎn)向亞太的背景下,特朗普第二任期內(nèi)雖然語調(diào)有所放緩,但“大國競爭”的思路沒變,日本的角色變得越來越微妙。
它既要充當美國聯(lián)盟體系中的“前沿節(jié)點”,又得小心不徹底激怒隔壁這個龐大的經(jīng)濟體。
而鳩山由紀夫的存在,恰恰成了這種矛盾性的一個注腳,他這次去中國,不像是去外交秀場打卡,更像是一種姿態(tài)、一種堅持。
他沒有回避“謝罪”這個詞,也沒有用“諸多事宜”“深表遺憾”這類模糊表述來稀釋立場。
這在一個連教科書都屢屢試圖美化戰(zhàn)爭歷史的國家里,幾乎稱得上是一種政治勇氣,有意思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日本現(xiàn)任內(nèi)閣成員中卻有人跑去靖國神社“例行拜鬼”。
兩相對照,荒誕感就出來了,一邊是試圖面向未來、坦然面對歷史的姿態(tài),另一邊卻仍沉浸在帝國舊夢的敘事里不愿醒來。
不是說所有日本政治人物都必須像鳩山一樣說話,但當一個國家的主流政治語境越來越窄,窄到容不下反思、容不下多元聲音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方向感真的健康嗎?
從安倍到石破茂,日本近年在外交安全上的投入越來越大。
軍費漲、買戰(zhàn)斧、搞演習、修法規(guī),動作頻頻,氛圍緊張,但大家似乎都默契地不再提,為什么東亞會陷入這樣的安全困境?
歷史的結(jié)若解不開,現(xiàn)實的信任要從何建立?
中國民間對鳩山的肯定,其實也是一種期待,期待日本能有多一些這樣的理性聲音,期待東亞真正走出歷史的陰影。
這不僅僅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日本自己。
如果一個國家永遠不敢正視自己最沉重的一頁,它又怎么可能真正輕盈地走向未來?
說到底,歷史不是用來綁架誰的鐵鏈,但卻是照亮未來必經(jīng)的燈。
鳩山由紀夫點起的這盞燈雖然微弱,但至少讓一些人看清了方向,也讓另一些人,暴露了他們寧愿繼續(xù)躲在暗處的慌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