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看民勤】新時代河西走廊萬千氣象 | 民勤曲子戲,沙漠綠洲中的文化瑰寶
在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末端,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三面環(huán)抱的民勤縣,不僅以堅韌的治沙精神聞名,更孕育了一朵璀璨的藝術奇葩——民勤曲子戲。它既非秦腔之高亢,也非昆曲之婉約,而是帶著塞北風沙的粗糲與江南絲竹的柔美,在漫長歲月中融匯多元文化,成為我國西北地區(qū)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一部移民史 半部戲曲篇
民勤,古稱“鎮(zhèn)番”。這里的曲子戲,與甘肅其他地區(qū)的曲子戲并非同源?!吨袊鴳蚯尽じ拭C卷》明確記載其獨樹一幟的地位。探其根源,竟與一段波瀾壯闊的移民史緊密相連。
“沒有移民,就沒有民勤的歷史與文化。”民勤縣文化館館長、研究館員樊澤民指出,自明代洪武年間起,因戍邊軍屯,大量來自江浙、中原的移民遷入民勤。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戶籍,還有鄉(xiāng)音、習俗和深深的鄉(xiāng)愁。閑暇時哼唱的小曲小調,在塞外荒漠中悄然生根,逐漸融合本土音樂元素,奠定了民勤曲子戲的雛形。
至清代,晉陜移民又通過“走西口”將“二人臺”等藝術形式傳入內蒙古河套地區(qū),再經(jīng)民勤駝客和藝人的穿梭往來,融入本地小曲戲中。有趣的是,民勤曲子戲曾一度被稱為“民勤二人臺”,其親緣關系可見一斑。更有彈詞——這種典型南方說唱藝術,也因移民攜帶的琵琶和傳抄的唱本,在民勤意外流傳。多元音律在這片沙漠綠洲碰撞、交融,最終淬煉出兼具“北風南韻”的獨特劇種。
儒家文化的浸潤同樣功不可沒。明成化年間,民勤始設官學,文風漸盛。“地雖邊境,而俗同內郡”,《乾隆鎮(zhèn)番縣志》中的記載,道出了這片土地對文化的尊崇。教育興盛為曲子戲提供了文學滋養(yǎng)和觀眾基礎,文人雅士的參與更提升了其藝術品格。
民勤曲子戲,從誕生之初,便是移民文化、邊塞風情與儒家精神共同譜寫的樂章。
廟會煙火氣 戲文貫古今
若說移民文化賦予了民勤曲子戲靈魂,那么廟會則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綻放的舞臺。
自古以來,廟會與戲曲便密不可分。“佛廟村伶夜作場”,宋代陸游的詩句描繪了廟會演出的熱鬧場景。在民勤,這種傳統(tǒng)尤為深厚。從明代弘治年間修建蘇山戲樓開始,至清代乾隆、道光時期,關帝廟、財神廟、龍王宮、雷祖臺等數(shù)十處廟宇戲臺相繼建成,幾乎“有廟必有臺,有臺必有戲”。
廟會,是禮與俗的交融,是信仰與娛樂的共鳴。民眾通過“酬神獻戲”表達敬畏,同時也借機享受難得的精神狂歡。各廟宇的“小唱會”競相登臺,民勤曲子戲也從地攤清唱華麗轉身,走向高臺,完成從曲藝向戲曲的跨越。
民勤曲子戲演出習俗充滿濃厚的地方色彩。每逢廟會,“開臺戲”必是吉祥的《大賜福》;若遇神佛誕辰“正日子”,天不亮就得開演“神戲”,即使臺下空無一人,也絲毫不敢怠慢。若有鄉(xiāng)民“抬供”(抬供品)經(jīng)過,戲要暫停,再演一遍神戲,此時“抬供”者需給戲班酬謝,俗稱“綁份子”。這些代代相傳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禮治秩序”,也成為民間智慧和生活情感的生動注腳。
廟會也帶動了經(jīng)濟與文化循環(huán)。商家“跟會”經(jīng)營,若生意興隆,便會高興地“續(xù)戲”一天,費用由行業(yè)公攤。此舉既酬謝了神恩,娛樂了鄉(xiāng)鄰,也照顧了戲班生計,實現(xiàn)了多方共贏。
民勤曲子戲,就在這繚繞的煙火氣中,深深嵌入當?shù)厝说奈镔|與精神生活。
新聲傳古韻 余音繞綠洲
時代變遷,民勤曲子戲的演出場域不斷拓展,從廟會神壇走向人生儀禮,從行業(yè)節(jié)會融入現(xiàn)代生活,展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春節(jié),是曲子戲最活躍的舞臺。農(nóng)閑時節(jié),外出者歸來,村村鑼鼓喧天,社火與戲曲交織,烘托出最濃郁的年味。《龍鳳呈祥》《滿床笏》等吉祥戲碼輪番上演,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勤縣連續(xù)四十多年舉辦春節(jié)戲曲調演,并創(chuàng)新性地舉辦藝術節(jié)和大獎賽,使春節(jié)成為曲子戲集中展演、傳承推廣的黃金期。
人生禮儀中的“堂會戲”也重煥新生。過去,婚喪嫁娶、壽誕慶典中,清唱表演是重要的儀式環(huán)節(jié)。如今,藝人們與時俱進,將曲子戲與現(xiàn)代婚慶融合。省級非遺傳承人魏春梅創(chuàng)辦婚慶公司,兒子司儀,自己唱戲,把《下四川》《小放?!返冉?jīng)典唱段帶入喜慶現(xiàn)場,甚至遠赴內蒙古、古浪等地演出?!按蠹叶紣勐牐瑦蹖W,我唱得也高興!”魏春梅的笑容,是文化自信最真實的寫照。
昔日駝隊絡繹、舉辦“橐羊會”賽駝唱戲的盛況雖已不再,但新的“行會戲”形式悄然出現(xiàn)。商家開業(yè)、商品促銷時邀請曲子戲藝人助興,古老藝術成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暖場高手”。這種靈活機動的傳播方式,讓民勤曲子戲深入市井街巷,觸達更多人群。
如今,民勤縣以“文化精品”為引領,堅持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通過“非遺+”模式推動曲子戲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一批聚焦現(xiàn)實、貼近生活的佳作,如《修路》《喜盈門》等,以濃郁鄉(xiāng)土情懷和精湛藝術表達,走進大眾視野,不僅弘揚美德、淳化民風,更讓曲子戲成為彰顯時代精神、厚植文化自信的動人載體。
樊澤民介紹說,在繼承傳統(tǒng)唱腔的基礎上,民勤曲子戲堅守劇種特色,在創(chuàng)編新時代故事和劇情時堅持古曲新唱,“活態(tài)”傳承,并通過經(jīng)典劇目數(shù)字音像化與云傳播等多種方式存續(xù)經(jīng)典,讓民勤曲子戲“活化石”重煥光彩。
從從駝隊伴奏的粗獷激昂,到音響舞臺的精致傳神;從口傳心授的師承古法,到熒屏網(wǎng)絡的活態(tài)新傳,民勤曲子戲穿越百年,聲聲不息。它不僅是民勤人珍視的文化遺產(chǎn),更是中華戲曲百花園中一朵傲立于風沙之中的堅韌之花。保護、傳承、利用好這份瑰寶,讓其古韻新聲永遠回蕩在綠洲之上,是時代的責任,也是文明的回響。(馬愛彬)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編輯:李筱 審校:李玉紅 責任編輯:閆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