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共勉共進,齊心協力,推動工作。進入2025年,淄川法院在全院開啟了一次發(fā)現榜樣之旅:尋找身邊的感動,感受榜樣的力量。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故事、一段話語……,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亮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其實,發(fā)現別人,也就是發(fā)現自己的過程,相信身邊這些榜樣的力量能激勵更多的人揚帆起航、追逐夢想!
很榮幸能與大家分享民事調解工作的經驗與感悟。2024年9月前,我負責民一庭的速裁案件,工作中我始終堅信:調解不僅是化解矛盾的“金鑰匙”,更是傳遞司法溫度的“連心橋”。
淄川法院優(yōu)秀調解標兵唐峰
面對案件類型多樣且數量攀升的挑戰(zhàn),我采用“分類指導、靶向發(fā)力”的原則,構建“三線并進”的調解機制。速裁團隊有三名優(yōu)秀的調解員。我依據案件類型,將婚姻家庭、勞動爭議等不同種類案件分配給擅長相應領域的調解員,充分發(fā)揮調解員的專業(yè)優(yōu)勢,提升調解效率。遇到疑難復雜案件,我們共同分析研判,找準爭議焦點和適用法律,讓難題迎刃而解。平時,我經常組織調解員研討法律知識與調解技巧,結合《民法典》等法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解讀,確保調解員“手中有尺、心中有數”。
團隊協作也十分關鍵。我注重構建“法官+助理+書記員+調解員”協作閉環(huán),實行“AB崗互補”機制,每個人都明確主要工作和預備任務,保證工作環(huán)節(jié)緊密銜接。
調解不僅是法律技藝,更是溝通藝術,我總結出“傾聽+共情+引導+方案”四步法。一是傾聽需求,特別是遇到情緒激動的當事人,先讓他們傾訴,穩(wěn)定情緒。二是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引發(fā)共情,可以運用“背對背調解”避免雙方直接沖突,深入了解各方當事人的真實想法,找到利益平衡點。三是案例引導,給當事人展示類似案例,幫助他們理性預判結果,降低不合理訴求。四是在調解關鍵階段,需要調解人員主動提出解決方案,以此推動雙方達成一致。
回顧2024年,我審結539件案件,調撤率達78.3%,做到了速調速裁、質效雙優(yōu),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每一起案件的成功調解,都離不開團隊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院黨組對多元解紛機制的高度重視。未來,人工智能在調解中的輔助作用凸顯,我也將持續(xù)探索和總結調解工作的新經驗,以司法溫度化解矛盾,用專業(yè)力量守護社會和諧,為法治社會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