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站在空曠的山谷里喊一聲,過一會兒就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又傳回來,像有人在遠處學(xué)你說話。這就是回聲,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聲音反彈現(xiàn)象。
其實回聲的道理不復(fù)雜,就像你扔皮球撞墻會彈回來一樣,聲音在空氣中跑著跑著,撞到山壁、大樓這些硬東西,也會被彈回來。但不是所有時候都能聽到清晰的回聲,這里面藏著個小規(guī)律。
聲音在空氣中跑的速度不算慢,大概每秒340米。如果障礙物離你太近,比如在小房間里說話,聲音彈回來的時間不到0.1秒,耳朵就分不清哪個是原聲,哪個是回聲,聽起來就像聲音變悶了,這就是我們說的混響。
只有當障礙物離你至少17米遠時,情況才不一樣。聲音跑過去再跑回來,來回34米,正好需要0.1秒,耳朵才能清楚地把兩個聲音分開,這時候你聽到的就是清清楚楚的回聲了。
回聲清不清楚,還得看撞到的是什么東西。你要是對著光滑的水泥墻喊,聲音反彈回來特別有力,因為硬邦邦的表面不愛吃聲音。可要是對著掛著厚窗簾的墻喊,聲音多半就被吞了,因為松軟的東西擅長吸收聲音。故宮的回音壁就是個厲害角色,墻是弧形的,能把聲音沿著墻面導(dǎo)出去,所以哪怕離得遠,也能聽清對面的小聲說話。
聲音本身的脾氣也很重要。高音就像小石子,個頭小、跑得快,撞到東西容易彈回來,低音像大皮球,慢悠悠的,碰到障礙物可能繞過去,或者被吃掉。所以你在山谷里喊,往往是高音的回聲更清楚。
環(huán)境也會悄悄影響回聲。天熱的時候,聲音跑得更快,同樣距離下,回聲回來得更早,要是空氣濕乎乎的,水汽會拉拽聲音,讓它跑不遠,回聲就弱了。
這些小知識用處可不小。漁民用水下聲吶找魚群,就是靠發(fā)射聲音再等回聲,算一算時間就知道魚在哪兒。蝙蝠在黑夜里飛不撞墻,也是靠嘴巴發(fā)超聲波,耳朵聽回聲來定位。電影院里墻上貼的吸音板,就是為了不讓回聲亂串,不然電影臺詞就變成一鍋粥了。
你留意過嗎?空房間里說話總有點回音,擺上家具、鋪上地毯就沒了。其實就是家具把聲音反射得七零八落,地毯又吸收了一部分,回聲自然就藏起來了。
生活里的回聲還有哪些小秘密?你有沒有在哪次旅行中,聽到過特別震撼的回聲?來聊聊你的體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