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云南中緬邊境,山路蜿蜒,暑氣正濃。這里是畹町,是滇緬公路的終點站,是遠征軍首次出境作戰(zhàn)的起點。如今,是“最可愛的人”在這里堅守國門。
最近,有兩位盟員在這里不期而遇,他們拿著最熟悉的工具——聽診器和剪刀,走進移民局邊檢站等,用自己的方式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一場偶遇
他們一位是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沈坤醫(yī)生,常年扎根邊境、服務群眾;一位是首都道德模范、80后理發(fā)師孫凱,拉著“學雷鋒移動式理發(fā)站”,這是他公益理發(fā)的第六個年頭。這次,素未謀面的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畹町。同是盟員,讓他們一見面就倍感親切。
在老兵曾經(jīng)生活的社區(qū),沈坤仔細對老兵的子女問診、測量、講解慢性病知識。在畹町邊檢站,孫凱俯身為每一位老兵子女理發(fā):“我沒別的本事,只有這門手藝,希望這一剪,能換來一點安心……”
沈坤為工作中的孫凱拍照
走進武警某中隊,孫凱為戰(zhàn)士理發(fā),格外仔細。有小戰(zhàn)士悄悄說:“很久沒人這么仔細地給我理過發(fā)了?!睂O凱說:“你們守著國門,我能做的,就是讓你們清爽上陣?!?/p>
選擇畹町
在老兵村理完發(fā)后,沈坤和孫凱順路走到了抗戰(zhàn)老兵名錄墻前——那是一面刻著171位抗戰(zhàn)英烈姓名的紀念墻。
沈坤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說:“孫凱”。孫凱愣了一下,“那一刻,心臟猛地一顫。原來在80年前的滇緬公路上,也有一個叫孫凱的老兵,頂著炮火走過叢林。他走的是戰(zhàn)火的路,我走的是公益的路,我們都在為這個國家出一份力?!?/p>
從城市社區(qū)到高原哨所,從援鄂到援藏,孫凱拉著他的“移動理發(fā)站”,走過新疆、西藏、青海……他見過太多令人難忘的面孔:手上長滿老繭的援邊干部,曬傷脫皮的戰(zhàn)士臉龐,還有海拔四千米之上的醫(yī)生與教師。而這一次,他將終點站定在了畹町。
這里有過太多犧牲,但也見證了中國人民的不屈:1938年8月,滇緬公路建成通車,3000多名南僑機工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從畹町入境運往國內(nèi)戰(zhàn)日前線;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10萬余人從畹町出境赴緬作戰(zhàn);1945年1月,中國軍隊在畹町黑山門與日軍展開收復祖國西南的最后決戰(zhàn) , 日軍潰敗 , 畹町收復,這里成為全國第一個光復的邊境口岸。
用行動紀念英雄
沈坤說:“走進畹町,不只是志愿服務,更是用行動紀念英雄?!睂O凱說:“真正的大國工匠,不只在工廠,也可能在邊關、在理發(fā)站——重要的是心里有沒有人民?!?/p>
技不在大,心懷家國。沒有大道理,只是一支聽診器、一把剪刀,他們用自己的專業(yè)技術(shù)為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獻上最樸素的敬意。
在畹町,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的不期而遇,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接力——接力那些曾走過滇緬公路、為國家拼過命的人;也接力民盟老一輩傳下來的話——“做好事,做實事”。
綜合整理自民盟云南省委會網(wǎng)站、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
信息來源:民盟中央微信公眾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