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美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盡管美國國內政黨存在激烈分歧,但在對華政策上,他們的立場始終一致,殊不知,哈佛大學一位教授卻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觀點:
他認為,“國際社會不應高估中國,美國已經掌握了中國的命脈”。
這讓人疑惑,這位教授為什么如此自信?他為什么相信美國能輕松掌控中國?他背后有怎樣的邏輯和信息支持,使得他敢做出如此斷言?
格雷厄姆·艾利森與“修昔底德陷阱”
格雷厄姆·艾利森,這個名字對于國際政治界來說幾乎是家喻戶曉,他是哈佛大學的學者,最著名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理論。
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當一個新興的大國崛起時,往往會與一個老牌霸主發(fā)生沖突,甚至爆發(fā)戰(zhàn)爭,這一理論的靈感來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戰(zhàn)爭的根源往往是新舊勢力的對立。
在過去500年中,16次全球權力的轉移中,12次都伴隨著戰(zhàn)爭,這一數(shù)據(jù)無疑支持了艾利森的理論,這也導致艾利森的觀點一度成為全球政治的警鐘,尤其是對美國和中國的領導人來說,他的警告具有很高的分量。
艾利森多年來一直在強調,隨著中國的崛起,中美之間的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他的這種論調影響了美國政界,尤其是美國的強硬派。
許多美國的決策者和智庫人士,都認為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威脅到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這種競爭將導致沖突,同時艾利森也成為了美國對華政策中“沖突預言”的代言人。
美國的“三把鎖”
在2023年,格雷厄姆·艾利森的觀點在美國國內受到了廣泛支持,他堅信美國并不需要過度擔心中國崛起,因為美國有三張“王牌”可以隨時壓制中國,確保自己在全球競爭中的優(yōu)勢。
第一張王牌就是金融,美國通過控制全球的美元體系,能夠輕松操控全球經濟流動,幾乎所有國際貿易、石油交易甚至外國企業(yè)的融資,都離不開美元。
艾利森認為,如果美國決定采取行動,便可以迅速切斷中國的資金來源,限制其經濟發(fā)展,這張王牌讓美國有著強大的金融話語權,無論在全球經濟還是政治中都處于主導地位。
第二張王牌是科技,特別是在芯片領域,盡管美國不一定生產世界上最頂尖的所有芯片,但它掌握了芯片設計和生產的核心技術,包括EDA軟件和最關鍵的生產設備及專利。
艾利森認為,美國一旦聯(lián)合盟友,便能迅速封鎖中國的科技進步,尤其是中國在半導體和高科技產業(yè)的快速崛起,控制芯片技術成為了美國對中國實施戰(zhàn)略制約的關鍵所在。
第三張王牌是軍事,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軍事基地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牢牢束縛著中國的戰(zhàn)略空間,美國海軍控制著全球超過90%的石油運輸路線,這直接關系到中國的經濟命脈。
無論是在南海還是其他重要水域,美國的軍事存在都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些“王牌”在理論上看似無懈可擊,它們給了美國政界極大的自信,使得許多美國政治人士認為,中國在這些領域根本無法突破。
可事實卻并非如此簡單,當美國通過這些手段加大對中國的封鎖時,反而產生了強烈的反作用。
在科技領域,美國封鎖了中國的高科技企業(yè),尤其是華為,雖然一時讓中國企業(yè)受困,但美國的高科技巨頭也因為失去了中國市場而遭受了巨大損失。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貿易戰(zhàn)中,美國通過加征關稅來壓制中國的出口,結果卻促使中國調整戰(zhàn)略,強化內循環(huán),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最終美國經濟反而受到了更大的沖擊。
更有趣的是,艾利森自己也意識到,所謂的三張“王牌”并非單向的,它們不僅僅是在制約中國的發(fā)展,它們也在制約美國自身,當美國封鎖中國的科技和貿易時,自己也被困在其中。
如今,中美兩國經濟變得越來越互相依賴,想要徹底對付對方,可能會導致雙方都遭受不可承受的損失,雙方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免激化矛盾,因為任何一方的極端行為都會波及到另一方。
艾利森一改常態(tài)
2025年艾利森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轉變,作為一名學者,他不再堅守原來的理論框架,而是開始探索一種新的思路,開始研究如何讓中美兩國實現(xiàn)“和平共存”。
這一轉變的標志性事件是在2025年6月,艾利森親自前往北京,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進行面對面的會談,討論如何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找到中美合作共存的途徑。
在這次會談中,雙方不僅討論了如何通過建立“人工智能聯(lián)合研究中心”來共同推動科技發(fā)展,還談到了重啟軍事熱線,設立防止誤判的機制。
這些具體的措施顯示出,中美雙方都意識到,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科技領域,合作遠比沖突更加重要。
艾利森的這一轉變,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修正,更是他對中美關系深刻理解的體現(xiàn),過去,他的理論重點是中美之間的權力競爭和沖突,但現(xiàn)在,他的關注點已經轉向了如何通過合作來避免沖突,達到共贏。
他不再簡單地看待中美博弈中的輸贏,而是更加注重兩國如何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天津的達沃斯論壇上,艾利森甚至大膽預測,中美將在年底達成一項貿易協(xié)議,這一預言的背后,是艾利森對中美關系未來發(fā)展的信心。
艾莉森認為,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兩國之間的經濟和科技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單純的對抗已經不再有效,合作才是最理性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艾利森的這一轉變并不是對“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徹底否定,而是對其進行了現(xiàn)代化的修正,他認為今天的大國競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軍事領域,而是擴展到經濟、科技等多個方面。
而美國的三張“王牌”金融、科技和軍事,雖然看似強大,但實際上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小的束縛,如果美國采取過于激烈的對抗措施,最終受傷的可能不僅是中國,自己也會受到巨大的經濟沖擊。
信息來源
西陸網2023.09.08《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國,美已控制中國的命脈》
外交部2025.06.26《王毅會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
新京報2024.03.25《“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中美還會有競爭,但也必須學會共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