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抗戰(zhàn)時期成為連接西南與南亞的“生命線”。從普洱出發(fā)的馬幫從云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fā),馱著茶餅翻山越嶺,經大理、麗江抵達西藏,再輾轉至緬甸、印度、尼泊爾等地。綿延上千公里的險峻路途上,馬蹄踏出了漢藏文化的交融,茶葉沉淀了民族友誼的醇香。7月13日,武漢大學“珞珈職航之青櫻計劃”赴云南普洱實踐隊走進茶馬古城,一條以馬蹄和茶葉鋪就的文明之路,在隊員們面前徐徐展開。
茶馬古城:古今交織的商業(yè)圖景
茶馬古道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一條文化傳播之路、民族融合之路。在普洱市區(qū),依循舊普洱府城風貌重建的茶馬古城,是一座“立體的茶馬文化博物館”。它不僅還原了古普洱府城的建筑風貌,更通過商業(yè)業(yè)態(tài)的布局,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地域文化。
(實踐隊在古城前合影)
實踐隊剛踏入城門,便被撲面而來的市井氣息包圍。石板路兩側,普洱茶莊、馬幫皮具店、民族銀器鋪、扎染體驗店鱗次櫛比,耳畔傳來陣陣攬客的吆喝,空氣里飄蕩著生普的芳香與玫瑰花醋的酸甜。
隊員們走進老茶樓,圍坐八仙桌,親手沖泡生普。茶湯黃綠透亮,入口先是微澀,而后馥郁香氣漸漸溢出,這就是馬幫路上解渴提神的味道。大家有說有笑,交流初到普洱所見所聞的種種趣事,等候夜幕降臨的時刻。
(實踐隊在茶樓品茶)
火把節(jié)之夜:火焰點燃的民族狂歡
“星回于天而除夕”?;鸢压?jié),又稱星回節(jié),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是西南地區(qū)最為隆重和盛大的節(jié)慶之一。實踐隊此行恰逢普洱茶馬古城舉辦盛大的“馬幫火把節(jié)”主題活動。這場以“火照茶馬,薪傳千年”為主題的盛會讓隊員們見證了非遺民俗與現(xiàn)代旅游的完美融合。
(“馬幫火把節(jié)”點火儀式)
當篝火熊熊燃起,“迎火儀式”“非遺火技”等表演將現(xiàn)場氣氛推向高潮,身著火焰花紋服飾的舞者高舉火把,民間藝人甩動燃燒的鐵籠,火流星、火輪在夜空中劃出絢爛弧線……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與當地人拉起手,圍成同心圓跳起民族舞。實踐隊員們也大膽地加入隊伍,盡管步伐生疏,但歡快的音樂讓人不自覺跟上節(jié)奏。在火光的映照下,每張笑臉都格外生動,語言和地域的隔閡被徹底打破,古城在此刻真正活了過來。
(震撼人心的非遺火技表演)
實踐手記:在古道煙火中讀懂中國
“這一晚,我們不僅看到了商業(yè)街區(qū)的活力,更更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溫暖?!痹谄斩?,茶馬古道遺址公園與茶馬古城同樣根植于茶馬文化的延續(xù)和保護,兩者各有側重:前者是對歷史文化原汁原味的記錄,后者則是融合美食、夜游、娛樂于一身的仿古文化街區(qū)。古城將茶馬古道從商貿路變身文旅IP,印證了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普洱實踐。馬幫火把節(jié)上,各族人民、各地游人攜手共舞,正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寫照。
返程前,實踐隊再次路過古城門樓,夜色中的茶馬雕塑靜默如初。那條用馬蹄丈量過的古道,如今正以新的形式延續(xù)傳奇。
(實踐隊在古城合影)
文旅頭條通訊員 汪靈涓 文
劉藹明 謝子涵 汪靈涓 供圖
責編 劉榕杉
校對 童文文
審核 華芳
終審 李文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