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杜春娜 通訊員 于筱箏 李勝男
濟南的盛夏,熱浪蒸騰,卻擋不住人們奔赴一場文明之約的熱情。山東博物館內(nèi),“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泉·城歷史文化特展”如同文化磁石,日均吸引逾2萬人次涌入展廳。在千年文物與現(xiàn)代光影的交織中,市民與游客共同開啟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泉城文明尋根之旅。本次展覽由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聯(lián)合山東博物館精心打造,濟南市博物館、濟南市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承辦。
展覽從13家省市頂尖文博及考古機構中遴選出的570余件展品,含170件珍貴文物、85件國家一級文物匯聚一堂,其中不乏鎮(zhèn)館之寶與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驚世之作。從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到商代青銅舉方鼎,從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到唐金銀平脫寶相紋銅鏡,每一件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分量。
九千年圖譜:解碼泉城的文明基因
步入展廳,一部以考古實證為經(jīng)線、文物敘事為緯線編織的濟南九千年文明演進圖譜徐徐展開。展覽以“泉城文化景觀”為核心命題,構建起四維敘事體系。
泉城印象:甫一開場,數(shù)字影像與多媒體技術便勾勒出濟南“依山面水,平地涌泉”的獨特城市意象,瞬間將觀眾帶入“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詩意境界。
城邑肇始:依托焦家遺址、城子崖遺址、仙人臺邿國貴族墓地、洛莊漢墓等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展覽將時光拉回至文明的源頭。城子崖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柄杯,以其鬼斧神工的0.2毫米極致薄壁,無言訴說著史前先民登峰造極的制陶技藝,成為史前文明之光的最佳代言;商代青銅舉方鼎,其雄渾的造型與繁復精細的紋飾,彰顯著晚商時期頂級的青銅鑄造工藝;而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珍藏的鸮卣,則以其獨特形制實證了華夏三千年源遠流長的釀酒歷史。青銅重器陣列式排布,營造出跨越時空的磅礴氣場。
走進兩漢展區(qū),洛莊漢墓鎏金當盧華光璀璨,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玉覆面、金餅威風凜凜,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則以其定格千年的靈動姿態(tài),復現(xiàn)了漢代市井生活的蓬勃生機。
濟水之南:步入“濟水之南”,觀眾的目光便聚焦于濟南古城區(qū)本身——這片被泉水浸潤了數(shù)千年的土地。這里,展覽如同一部用考古實物書寫的城市傳記,精心串聯(lián)起從史前聚落的星星之火到明清府城“一城山色半城湖”壯麗圖景的完整脈絡。220余件/套帶著古城泥土氣息的出土遺存,從后李文化的質(zhì)樸陶片,到清代市井的精巧用具,如同散落的歷史拼圖,被考古學家一一擷取、復位,共同構成了理解“城因泉生,泉護城存”這一獨特“泉城文化景觀”的核心證據(jù)鏈。
城泉共生:通過展示陶井圈、陶罐、瓦當?shù)扰c水系、生活息息相關的陶瓷器、建筑構件,展覽生動解碼了古城格局營建、名士文化孕育與泉水生態(tài)保護之間精妙的共生智慧。濟南古城數(shù)字沙盤動態(tài)演繹著從史前聚落到明清府城的空間嬗變,清晰揭示出“城泉共生”的時空密碼與規(guī)劃匠心。
古今輝映:展陳創(chuàng)新激活文物生命力
本次展覽絕非文物的靜態(tài)羅列,而是通過前沿科技與匠心設計,構建起三重立體體驗維度,讓沉睡千年的歷史破壁而出,與今人展開深度對話。
展廳中心,紗幕全息投影營造出“步步生泉、移步換景”的奇幻效果,游客仿佛踏波而行,置身泉涌石隙之間。數(shù)字技術對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的演繹,更將趙孟頫筆下濟南“山、泉、湖、河、城”的靈動氣韻化為可游可賞的沉浸式長卷,讓觀眾得以親歷那份穿越時空的山水意境。
展廳內(nèi),那些尋常的陶瓷器皿、汲水用具、建筑構件,不再是冰冷的器物,它們被有機地融入古代市井生活的復原場景之中,激活了千年前古城市民日常的煙火氣息,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充滿溫度。
熱力泉城: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
展覽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創(chuàng)新的展陳方式和強大的互動體驗吸引力,熱度持續(xù)飆升,假期單日接待量峰值逼近3萬人次,展廳內(nèi)家庭觀眾扶老攜幼,研學團隊絡繹不絕。
面對如潮客流,博物館服務團隊全力以赴。山東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對講解員及志愿者進行多輪強化培訓,確保專業(yè)水準。濟南市考古研究院也增派骨干加入服務隊伍,共同維護良好秩序。講解場次顯著增加,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解說廣獲贊譽。二維碼智慧導覽系統(tǒng),則為追求自主探索的觀眾提供了便捷無憂的選擇。觀眾留言處,寫滿了來自市民、游客,甚至國際友人的贊嘆與寶貴建議。
文創(chuàng)與研學:讓文化浸潤生活
文創(chuàng)開發(fā)成為連接古今、讓文物“活”在當下的重要紐帶。圍繞“泉城美景”“歷史人文”“生活美學”三大主線開發(fā)的100余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在展廳銷售區(qū)及線上旗艦店持續(xù)熱銷。融合趵突泉、大明湖等標志性景點元素的擺件,讓泉城勝景可觸可感;源自文物復興計劃的復刻飾品,讓千年文物的精致紋飾在現(xiàn)代生活中煥發(fā)新生。這些文創(chuàng)不僅是紀念品,更是將泉城記憶與美學體驗帶回家的載體,實現(xiàn)了文化傳播與經(jīng)濟效益的雙贏。
展覽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創(chuàng)新的互動體驗,也使其成為省內(nèi)大中小學研學實踐的標桿路線。眾多學校組織專題研學,學生們在沉浸式觀展中親手觸摸歷史脈絡,在專家導覽與互動體驗中深化對齊魯文明精髓的理解與認同,文化自信的種子悄然播撒心田。
本次展覽系統(tǒng)梳理60年來濟南地區(qū)考古豐碩成果,為城市尋根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并實踐“地質(zhì)水文—城市營建—人文生態(tài)”三維闡釋框架,深度解讀濟南作為“泉城文化景觀”的核心價值,為全球同類文化景觀遺產(chǎn)的認知與保護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濟南樣本”與理論鏡鑒;展覽實現(xiàn)遺產(chǎn)地的“可感可知”,并通過線上線下聯(lián)動的立體傳播矩陣,極大拓展了文化影響力的深度與廣度,探索出文化遺產(chǎn)賦能城市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展覽將持續(xù)開放至10月12日,貫穿暑期與“十一”黃金周,預計將為超過200萬觀眾提供深度的文化滋養(y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