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進入下半場,終于熱鬧了起來,競爭也變得尤為激烈。值得關注的是,一批曾不被資本看好的作品如《戲臺》《南京照相館》等,憑借觀眾口耳相傳之力,頑強抵抗著市場規(guī)律,票房不降反升,上演了罕見的“逆跌”奇跡。
當觀眾對平庸作品日益失去耐心,120分鐘的“及格”已然無法換取票房入場券。從今年電影暑期檔的冷熱起伏,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怎么樣的電影,才能收獲人心?
《戲臺》票房逆跌:好故事,總有人愿意看
陳佩斯導演的力作《戲臺》,可以稱得上是今年暑期檔的“黑馬”。剛開始電影市場并不看好,預售僅26萬,首日院線排片只有13%。盡管如此,《戲臺》依然實現(xiàn)了逆襲,票房一路逆跌,4天票房達1.8億元人民幣,貓眼預測其最終票房將超過5億元。(,預測最終票房再次升高,豆瓣評分從開分8.0分漲到8.1分)
誰說《戲臺》是“傳統(tǒng)喜劇”?劇情片做好了,仍舊是可以做到老少咸宜。起初,很多人認為這是“30年前的傳統(tǒng)喜劇”,受眾面太窄。然而,認真觀看后發(fā)現(xiàn),陳佩斯的諷刺意味很濃,幾乎把各路資本諷刺了個遍。
影片改編自陳佩斯創(chuàng)作的同名話劇,電影版在場面調度、剪輯上更加靈活,陳佩斯的表演依然老辣,黃渤和姜武的表演也滿是喜感。觀眾的笑聲中也包含了對舊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同情。
從電影到小品,從小品到話劇,再到如今將話劇電影化,每一步都布滿挑戰(zhàn)與“不被看好”。《戲臺》電影版的誕生,走過了七八年的時間,陳佩斯也變成了那個胡子花白的71歲老頭。沒人愿意投資,也沒人相信年輕觀眾會為一個71歲的老頭買單。但他依然沒有放棄,下定決心要把電影拍好。因為,他始終相信,好故事,總有人愿意看。
新民藝評作者卜翌近日根據(jù)市場上正在上映的三部電影,察覺出中國電影人以各自的創(chuàng)作邏輯回應市場,體現(xiàn)出三代人不同的“味道”。他說作為三位中最年輕一代——80后導演大鵬的新作《長安的荔枝》是“網(wǎng)味”:“持續(xù)聚焦社畜群體,以職場荒誕喜劇的方式構建現(xiàn)代人的共鳴出口。”
60后姜文的《你行!你上!》則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個人表達,體現(xiàn)出“爹味”?!昂蔂柮杀锏臄⑹隆⑻祚R行空的想象、充滿隱喻的臺詞,以及對男性英雄主義的迷戀……”
而50后導演陳佩斯的《戲臺》體現(xiàn)出“人味”,“全片摒棄了網(wǎng)絡段子與視覺奇觀,沒有刻意追逐潮流,不強行迎合年輕觀眾的口味,亦無熱點可蹭,而是扎扎實實地講故事、塑人物。”
從“可看”到“必須看”:爆款要打動心靈也要照進思想
這一輪票房“逆跌”現(xiàn)象,也讓我們看到了觀眾觀影決策的改變。觀眾并沒有離開,他們只是把門檻從“可看”提高到“必須看”。
據(jù)票務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68%的購票者表示,朋友推薦和網(wǎng)絡真實評價是其選片的最重要依據(jù),遠高于對主演陣容或特效場面的關注度。
社交平臺上,《戲臺》中老藝術家堅守舞臺的執(zhí)著、《南京照相館》里定格時光的溫情瞬間,成為無數(shù)網(wǎng)友自發(fā)傳播的素材。觀眾甘當“自來水”,只為讓好作品不被埋沒。相反,那些敘事套路陳舊、僅達“及格”的影片,縱使有華麗包裝,也難逃上映后票房斷崖式下跌的命運。觀眾的選擇權日益覺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電影市場格局。
當《戲臺》的余韻在影院回蕩,《南京照相館》的影像在觀眾心頭顯影,這個夏天電影市場以獨特的軌跡刻下注腳。
好電影,從來不需要套路,只需要真誠。未來的電影爆款既要打動心靈,也要照進思想,無論是歷史題材的厚重敘事,還是現(xiàn)實話題的爽利剖析,都要找到與觀眾的連接點。唯有用真誠打磨創(chuàng)作,方能在每一次銀幕亮起時,真正贏得觀眾的心。
綜合新藍網(wǎng);錢江晚報;大象新聞;環(huán)球網(wǎng);新民藝評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