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去紫宸家寫作業(yè)啦!”
看著孩子蹦蹦跳跳出門的身影,你松了一口氣,終于能安靜地刷會兒手機了。
暑假兩個月,你家孩子是不是也經常在同學家度過的?
家長們也會覺得,孩子有人陪了,總比自己悶在家里強。
可你卻不知道,這種放任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悄悄毀掉孩子的成長根基!
你好,我是蓁蓁,一個80后寶媽~
家有12歲兒子,在科學養(yǎng)娃的路上,邀你一路前行……
一、安全黑洞
同學家可不是避風港!
我有位老上司,他家閨女都出嫁了,才發(fā)現(xiàn)有“情感障礙”不能跟老公親近。
經過多方求助,老上司才從心理醫(yī)生口中得知,閨女在暑假期間曾被同學X侵害,當時孩子完全不懂同學在做什么,但婚后的夫妻生活喚醒了她的記憶,一秒就把她拉進了深淵。
《中國兒童防性侵十年觀察報告》中有數(shù)據(jù)顯示:熟人作案占兒童性侵案的87.87%。
同學家的表哥、鄰居哥哥都可能化身豺狼,在孩子毫不設防的情況下,對孩子造成侵害,而因為孩子不懂,他回家后甚至不會告知父母。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懵懵懂懂就是最大的危險,而孩子對危險的預判能力只有成人的30%,他們很容易順從比自己年長的伙伴。
二、虛擬陷阱
暑假孩子玩游戲的頻率和時長都會暴增,而在家還有家長的約束,可到了同學家孩子可就放飛自我了!
幾個孩子湊在一起,往往就是一人一部手機,打游戲、刷短視頻、看動漫,一天的時間轉瞬即逝。
過度屏幕刺激會讓孩子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嚴重紊亂,這不但會帶來嚴重的精神疲勞感,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他再翻開書就一點都靜不下心來了。
不僅如此,還有調查顯示,76%的孩子會在暑期給游戲充值,其中7%的孩子月消費超1000元。
而這些孩子的支出,大多發(fā)生在同學家中,有60%的家長對此毫不知情!
一個暑假下來,不但荷包空空、無心學習,沒準還會戴上小眼鏡!
三、群體冒險
心理學中有個群體極化效應,說的是幾個孩子在一起時,膽子是平常的好幾倍!
尤其是10歲之后,孩子進入青春期初期,朋友的幾句調侃、譏諷,就有可能讓孩子去嘗試短視頻中的“酷炫動作”。
而幾個孩子在一起,沒有成人看管的情況下,他們不僅會待在家里,還有可能到處閑逛,遭遇、嘗試煙酒等禁忌品的幾率也會大幅提高。
有統(tǒng)計顯示:超過65%的青少年意外傷害,發(fā)生在群體游戲和朋友家中。
一定要提高警惕。
四、價值觀崩塌
不是每個家庭的三觀都很正的,不經過詳細了解,你很難知道孩子同學的家長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有一次,大外甥去同學家,看到同學的爸爸正在打游戲,還在直播他打游戲的過程。
對方家長的一句:“大學畢業(yè)都不一定有我一個小時掙得多!”直接就給大外甥洗腦了。
回家之后,嫂子花了半年時間,才讓大外甥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同學家煙酒就擺在桌上,孩子偷偷嘗了一口,同學還為他遮掩;同學偷拿家里的錢,孩子為了哥們義氣,還幫他保密……
等等這些都會擊碎孩子的三觀,你的口頭教育根本掰不過來。
救救孩子如何破局
那放暑假就不能讓孩子去同學家了嗎?
當然不是的,只是你要確保未成年人不能單獨聚會,即使是去同學家,也要有成人監(jiān)管。
1、貢獻出客廳
可以組織主題社交,比如科學實驗挑戰(zhàn)賽、迷你奧運會、即興話劇排練、桌游大賽等活動,邀請孩子的同學來家里玩。
貢獻出客廳讓他們玩耍,你可以在廚房切水果,或者在臥室看書,隨時監(jiān)管孩子們的情況,謹防他們玩了沒有五分鐘,就開始刷手機。
2、深度共識
如果需要讓孩子在同學家待一整天,一定要跟對方家長深度交流,達成共識。
在啥事可以允許?啥事堅決不能做?包括三觀方面都要深入了解和交流。
覺得對方是絕對可以信賴的,才可以讓孩子去,而且要保證對方家里有成年人在家監(jiān)管。
3、手機緊箍咒
跟孩子簽訂游戲公約,比如每天19:00-20:00是王者時間,但要用三件事兌換:跑步1000米、深讀30頁書、打掃自己房間的衛(wèi)生。
用真實快樂逐步替代虛擬快感,讓孩子的大腦重建獎賞回路。
寫在最后
暑假兩個月,別讓同學家成為監(jiān)管盲區(qū)!
你會放任孩子去同學家玩嗎?
歡迎關注+點贊+分享,讓更多家長看到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