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界唯一能比肩王羲之的人,必然是顏真卿,他的風格,跟常見的“秀逸”不同,顏真卿早期,也是繼承“二王”筆法,但是沒有拘束其中,為了增強書法的陽剛之氣,融合篆籀筆法,練就一手寬闊野逸、拙質(zhì)敦厚的楷書,哪怕寫行草,也是呈現(xiàn)蒼茫、奇宕之風。
這種激昂的風格,乍一看,極具沖擊力,相比王羲之的“秀逸”之風,其字令人無法快速接受,故而個別噴子,或者初學者,認為顏真卿的字跡“丑陋”,破壞傳統(tǒng)之美,實則不然,顏真卿的書法不加雕琢,最具天然、質(zhì)樸感,愈是品味,愈覺精悍。
正如歐陽修所言:“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也評價其字:“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目前傳世的經(jīng)典“顏書”,包括《大唐中興頌》、《顏家廟碑》、《自書告身帖》等,實際上,除了它們,四川發(fā)現(xiàn)一幅顏真卿作品,此乃顏真卿流傳四川唯一真跡,字字雄偉,令人震撼不已,它就是《離堆記》,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刻于四川新政鎮(zhèn)嘉陵江西岸離堆山上。
離堆為山名,在新政縣之南數(shù)千步之地,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園760年),顏真卿因上疏忤旨,而被貶為蓬州(今儀隴大寅鄉(xiāng))長史,他前去赴任時,取道嘉陵江去蓬州,經(jīng)過新政,恰逢鮮于仲通之子鮮于昱,以成都兵曹取急歸覲,2人相比,交談甚歡,故而顏真卿作此書法。
此作最初共有790多字,墨稿失傳,字跡被刻于山石之上,宋代趙明誠的《金石錄》中,曾將其收錄,道光年間,郭尚先訪問蜀中,見到此碑,當時僅存5石,他稱贊曰:“此碑魄力雄厚,吉光片羽、少而愈珍,識者寶之”
后經(jīng)修整,1979年被四川省文化廳列為四川名碑之一,撰寫此作時,顏真卿53歲,正值壯年,筆力強悍,書風成熟,中鋒運筆如刻金石,起筆逆入藏鋒,收筆重頓回護,字字堅韌剛健,飽含張力,猶如蓄勢待發(fā)的弓箭,盡顯正大氣象,不夸張的說,這才是“標準中國字”,1000多年無人超越。
您對顏真卿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