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江湖,怎能少的了雅安!
雅安飲食,深植于茶馬古道的歲月肌理與青衣江的靈秀水土。
西漢吳理真植蒙頂茶樹,開啟“茶食共生”的篇章,藏茶煨肉、綠茶入饌,承“蒙頂山上茶”的千年風雅;
《水經(jīng)注》載“丙穴嘉魚”,雅魚劍骨藏神話,以滎經(jīng)砂器慢燉,湯鮮骨酥,盡顯“一魚融天地”的妙趣。
漢源花椒“貢椒”之名自唐始,麻辣鮮香成飲食底色,是南北風味交融的印記。
多民族聚居更添風味層次。
磽磧藏式火鍋疊牦牛肉與山野菜,酥油茶香繞炭火;
彝家坨坨肉配桿桿酒,粗獷中見豪情。
雨城砂鍋溫潤,煨出江南般的鮮潤;
大渡河畔燒烤,燃著高原的熾烈,一柔一剛,恰是地理與民族的味覺對話。
歲月沉淀中,飲食化作活態(tài)非遺。
滎經(jīng)棒棒雞“刀棒共舞”,薄切肉片裹麻辣紅油,藏著背夫的生存智慧;
撻撻面抻拉間揉進明代移民的鄉(xiāng)愁。
而今漢源花椒香飄全國,非遺工坊里老技藝續(xù)新篇。
從蒙頂茶香到砂器咕嘟,雅安飲食始終以包容之味,訴說著自然與文明的千年對話。
雅安榨榨面
“鏟鏟兒,來碗榨榨面!”雅安人早晨的開場白,總帶著股子熱乎勁兒。
這碗用青岡木壓出來的蕎麥面,是漢源、甘洛兩縣獨有的“打面”技藝,
面團塞進木槽,杠桿一壓,根根面條“滋溜”鉆進沸水,像山泉淌過石縫,粗糲又鮮活。
酸菜是魂,蕎麥是骨。
清溪鎮(zhèn)的酸菜最絕,日頭曬、山泉泡,酸得透亮,苦得回甘,摻上燉得綿沙的豌豆,澆一勺紅油,辣得人直吸氣還停不下筷子。
蕎麥面筋道不滑膩,吸溜一口,酸辣直沖天靈蓋,末了泛起蕎麥的清苦香,像喝了一杯濃醇的山野茶。
非遺手藝,吃的是歲月。
火鍋牛肉粉
"雅安人嗦粉,講究個'熱辣滾燙'!"這道火鍋牛肉粉,藏著川西壩子的江湖氣。
民國年間,茶馬古道的馬幫將重慶火鍋底料與本地紅薯粉結(jié)合,
用牛骨熬湯驅(qū)寒,成就了這道"耙活"美食。
粉條是紅薯淀粉現(xiàn)漏的,筷子一夾就duangduang顫。
牛肉片薄如蟬翼,在牛油紅湯里七上八下涮八秒,裹著蒜泥香油碟——"巴適得板!"
湯頭用牛棒骨加郫縣豆瓣熬足六小時,麻辣中透著回甘,喝一口暖得打擺子。
當?shù)乩削医搪罚?strong>"先吃粉后喝湯,最后用湯汁泡飯。"
撻撻面
這碗“摔”出來的非遺美食,可是熊貓故鄉(xiāng)的“面中一絕”!
清末滎經(jīng)人發(fā)明時,面團在案板上摔出“撻撻”聲,當?shù)厝烁纱嘟兴癉ada面”。
2023年剛評上省級非遺,六代人守著手工拉面的手藝,機器根本替代不了!
面團不加堿,全靠師傅揉壓摔打,粗如褲帶卻柔韌得能彈牙。
煮兩分鐘撈起,澆頭可選三鮮(山筍+菌菇+臘肉)或紅燒牛肉,湯頭用土雞大骨熬得奶白。
本地人早上必來一碗。
外地人第一次吃準被驚艷——煙熏味混著麥香,辣得溫柔卻香得霸道。
這碗面,可是連吃五年都不膩的“扎勁”美味!
滎經(jīng)涼粉
滎經(jīng)涼粉源自川北,傳到這兒后被雅安人“整巴適”了,
用本地麻豌豆泡脹磨漿,經(jīng)十二道手工工序熬成黑灰色膏體,
切絲拌上紅油、蔥花、鹽醬,酸辣中帶回甜,Q彈脆嫩得“安逸慘了”!
老輩子說,這手藝是祖輩傳的“非遺”,這些作坊,火候全憑經(jīng)驗,不摻化學劑,清香味“硬是長”。
夏日嗦一口,紅油亮汪汪,辣得直吹口,攤主馬上拈幾根白涼粉給你“壓辣”,小孩樂得跳腳。
本地人“少批夸朗夸”,出門幾天就想得慌,外地人來了必打卡,連美國佬都夸“港火”!
配個椒鹽餅子,辣麻交織,味道“展依”得很。
這碗涼粉,不只是小吃,更是雅安人的鄉(xiāng)愁,咬一口,滿嘴都是山野的鮮——巴適!
漢源壇子肉
那可是雅安人舌尖上的“傳家寶”!
相傳古時宜東鎮(zhèn)兒媳為孝順婆婆,琢磨出這用陶壇封存油炸豬肉的法子,
千年傳下來,連李白都寫詩夸“嘗盡天下千般肉,唯有雪山香壇鮮”。
2013年還成了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2016年制作技藝又列入雅安非遺,這排面,夠硬!
做這肉講究“六步古法”:
選農(nóng)家散養(yǎng)黑豬五花肉,切大塊用鹽腌透,再下混合豬油與菜籽油(7:3比例)慢炸45分鐘,炸到外皮金黃酥脆。
撈起后裝進白酒消毒的陶土壇,澆上熱油密封,低溫放倆月。
開壇時,油脂凝固成琥珀色,肉塊裹得嚴嚴實實,那叫一個“巴適”!
吃法更接地氣!
本地人愛配蒜薹爆炒,油香混著菜香直鉆鼻子;
外地客來,蒸一盤鹽菜壇子肉,肥肉晶瑩透亮,瘦肉纖維分明,咬一口“香得遭不住”,肥而不膩,軟糯中帶點嚼勁。
老輩人說“這壇子肉,存一年都不壞”,冬天做幾壇,開春待客、送禮,面子味兒都足!
雙椒臭豆腐
是雨城的“暗黑系”招牌,用本地老鹵水點豆腐,發(fā)酵時混入青花椒梗,臭得透亮卻不帶澀感。
老灶油炸后外皮金黃起泡,咬開“咔嚓”響,里頭嫩得打顫,
澆上漢源大紅袍花椒油和二荊條辣椒熬的醬,
麻得舌尖打顫、辣得過癮。
做法講究“三熱三冷”:
鹵水要熱發(fā)酵、豆腐要冷浸、油炸要熱油復炸兩次。
臭氣全鎖在蜂窩孔里,端上桌才慢慢飄出來,外地人捂鼻子,
雅安崽兒直接拿竹簽戳起:“莫怕,嘗一口要得!”
老茶客最愛配碗蒙頂山黃芽,說“臭香配茶香,安逸得喊天”。
椒鹽餅
清末民初就跟著茶馬古道的背夫“跑碼頭”了!
那時候馬幫馱著茶葉翻山,這餅子就是他們的“能量棒”,
千層酥脆,花椒鹽巴一裹,冷吃熱啃都化渣,噎不著人,當?shù)厝撕八?strong>“椒鹽餅子”,聽著就透著股子麻溜勁兒。
這餅子金黃金黃的,摸起來不油手,咬一口“咔嚓”響,花椒的麻混著鹽巴的咸香直往舌尖鉆,巴適得板!
老輩子說,以前背夫走一天山路,啃個餅子灌口涼水,肚子就撐得展依。
現(xiàn)在滎經(jīng)人早上泡杯茶,配倆椒鹽餅,就是一頓扎實的早飯。
做法講究得很,老面發(fā)酵,豬油起酥,師傅手工搟面要疊十幾層,砂鍋慢烤才出那股子焦香。
非遺名錄都上了,你若來雅安,記得趕緊嘗一塊,麻得人舌尖打顫,香得人直咂嘴。
順河抄手
這碗從青衣江畔飄來的百年美味,堪稱川西壩子的"硬核早餐"。
早年擺渡人用竹篾兜著薄皮抄手過江,如今老茶館里仍飄著那股子骨湯香。
皮子薄得透光,像層蟬翼裹著粉紅肉餡,咬開瞬間肉汁"滋"地冒出來。
紅油抄手裹著秘制辣子,清湯的則飄著蔥花和豬油渣,當?shù)厝斯苓@叫"金裹銀"。
最絕的是湯頭,用豬大骨和老母雞熬足六小時,喝一口鮮得眉毛都要飛起來。
"老板兒,來二兩紅油抄手,多舀點湯!"
雅安人早上必嗦這口,配碗醪糟粉子,安逸。
酸辣巖水豆花
這道藏在青衣江畔的市井美味,堪稱川西小吃界的“白月光”。
老輩人講,早年挑擔匠走街串巷,
木桶里盛著用巖泉水點的豆花,現(xiàn)舀現(xiàn)調(diào),熱乎得能燙嘴皮子。
當?shù)厝斯苓@叫“巖豆花”,念著親切,聽著清冽。
做法講究個“水靈”:
黃豆泡足八小時,石磨慢推出漿,紗布濾渣后大火催沸,再點入紅苕淀粉和石膏水。
最妙是那勺巖泉水,雅安多山,地下水沁著花崗巖的礦物質(zhì),點出的豆花嫩得能抖肩,筷子一夾就顫巍巍的。
調(diào)料更是一絕,保寧醋打底,紅油辣子潑得透亮,撒把油酥黃豆、大頭菜末,最后撒蔥花,酸辣鮮香直往鼻子里鉆。
老饕吃前必念叨:“豆花要燙,調(diào)料要汪,配碗甑子飯才安逸?!?/p>
滎經(jīng)棒棒雞
雅安人嘴里的“雞界扛把子”,清朝末年就有的老味道。
跑山雞煮熟后,老輩子用木棒“噠噠”敲刀背,把肉切得薄如紙片,這叫“打雞”,
片片皮肉相連,擺盤還還原整雞造型,講究!
紅油是靈魂,漢源花椒配朝天椒,菜籽油熬得噴香,
麻得跳腳、辣得過癮,裹著嫩氣雞肉,一口下去“巴適”!
“老板,切半只,紅油多舀點!”街邊攤攤上,本地人端著瓷碗蹲路邊啃,外地人舉手機拍視頻。
雞片薄得透光,紅油滲進每絲纖維,麻、辣、鮮、香在嘴里打轉(zhuǎn),
吃完連骨頭都要嗦兩遍。
鍋氣散了,人聲也稀了。
巷口那盞燈還亮著,照著桌上幾只空碗。
紅油凝在碗底,像結(jié)了痂的日頭。
老張頭收拾著家什,竹椅子嘎吱響。
娃娃們舔著嘴角的椒鹽末,眼巴巴瞅著鍋里最后那點榨榨面湯。
“莫急,”老張頭舀起半勺,“冷湯拌進熱飯,神仙都站不穩(wěn)?!?/p>
他皺紋里嵌著油星子,話頭輕飄飄落在夜里,
吃食這東西,下肚的是滋味,頂?shù)叫目诘?,是熱乎氣?/p>
明天趕早,筷子還得打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