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很有眼光,是值得學習書法的時候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蘭亭序》是一個行書經(jīng)典書法作品,也是唐系書法美學的最高的參照經(jīng)典,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本來學習經(jīng)典就是法乎其上了,為什么還會有“俗骨終身”的問題呢?這才是值得學書者非常在意的地方。
可能,我們覺得這不符合邏輯,然而實踐的結(jié)果告訴我們,由于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學習的程度不同,法乎其上真的就能上嗎,這是值得我們思考,也是學習藝術(shù)與信息技術(shù)不一樣的一個問題。
這就導出題主的問題,學習《蘭亭序》如何力戒俗骨終身的問題。
初學書法學得不好,這不是問題,問題是一生沒有學到王羲之的書法精神,僅僅學了一些王羲之的皮毛,這就是俗骨。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臨摹的《蘭亭序》自有新意
這些問題具體反映在
1.生搬硬套
2.毫無發(fā)揮
3.不深不透
這三個方面,我們逐一說說。
學習經(jīng)典最怕的就是生搬硬套,字字如算子。
你初看,還真以為生搬硬套的書法蠻有功夫的,但是,一一看下去,字字都是一個寫法,每一個書法作品,都是一個樣的調(diào)子,這就叫生搬硬套其俗在骨。
學習書法,以書法經(jīng)典為師,這是沒有任何質(zhì)疑的。
但是,學習書法的過程,也是學習經(jīng)典精神的一個過程,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研究書法家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依葫蘆畫瓢,把書法學像就行了。
《蘭亭序》雖然好,但是,《蘭亭序》最適合的是《蘭亭集序》這種文章的美。如果我們用《蘭亭序》的書法寫《祭侄稿》可能都不太適合。何況,我們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不可能都是《蘭亭集序》這樣的內(nèi)容吧?
董其昌臨摹《蘭亭序》冊頁
例證:有一個實驗,有人用王羲之的字集了不少毛主席的詩詞。但是,效果非常差,沒有人認為王羲之的字可以給毛主席的詩詞增色。
這不是因為王羲之的每一個字不好,而是王羲之的每一個字都有自己的特定內(nèi)容,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內(nèi)容,這些字就只是一些好看的字,而不是有血有肉的書法了,因為書法作品不可能與內(nèi)容沒有任何聯(lián)系。
相反,毛主席寫了一個《蘭亭序》版的草書,卻藝術(shù)效果非常好。
所以,力戒生搬硬套,可以避免俗骨終身。
因為生搬硬套,根本原因是不善于發(fā)揮書法的精神。
學習書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學會王羲之的創(chuàng)造性是如何產(chǎn)生的,為什么寫個隨隨便便的草稿也要對自己這樣嚴格。
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里反復出現(xiàn)了21次之多的“之”字。
這么多“之”字,究竟要寫得一模一樣還是要一個字一個樣?這就有高古和俗骨之%別了。
如果按照俗骨的做法,寫得一模一樣有什么不好嗎?
但是王羲之的回答是,當然不一樣!只有很俗氣的人,才會偷懶,把字寫得一模一樣。
我們知道,王羲之不但在《蘭亭序》里,21個之字不一樣,就是個“文”字、3個“事”字、4個“為”字、4個“一”字、5個“其”字等等,都是寫得不一樣的。這就是筆法字體的發(fā)揮問題。
如果滿篇都是寫得一模一樣的字,是不是感覺有點俗?
什么叫俗?說到底就是創(chuàng)造性不夠。小小的書法,不過就是寫個字,但是,寫出了一個人的品格和精神,這就不是簡簡單單的寫字,而是轟轟烈烈在做人,在做不平凡的人!這就是不俗氣!
王羲之一生其實也沒有什么得意的事情,假如他不是瑯琊王氏集團貴族的身份,他非常有可能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士了。
不過,一個人的地位可以不高,但是,做人不能做的很低,這就是高古。
中國歷史上的李白杜甫都是這樣的人。
所以,什么政治地位也沒有的杜甫也可以成為“詩圣”,而政治上并不得意的王羲之,也可以成為“書圣”。這不是給寫字匠的地位,而是給創(chuàng)造者的榮譽。
如果我們學習《蘭亭序》就是為了毫無創(chuàng)造,那么,這不是俗骨終身了嗎?
古人對“其俗在骨”的批評是非常嚴厲的。
那么,什么叫“俗骨”?這不是你的書法有沒有“骨”,而是精神有沒有“骨”的問題。如果精神里就是缺乏那種創(chuàng)造性的“高骨”,就一定是俗骨媚骨了,這是學習書法要力戒的要害之處。
那么,生搬硬套和毫無發(fā)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書法還得回到書法,說到底,學習書法如果輕描淡寫,依葫蘆畫瓢,終究是學不到《蘭亭序》精神的。
我們針對大量書法學習的實踐來看,學習書法無論是什么帖,無論是哪一家,如果學習書法不深不透,那么所有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不足就會暴露無遺的,集中反映到總的評價,就是其俗在骨。
學習書法一定要逐步的加深理解,提高理解經(jīng)典的妙處。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有的人總是會提出一個題:你分析的那些道理是王羲之的想法嗎?
比如,我們說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有21個“之”字的寫法不一樣,有人就會說,王羲之可能就是習慣那樣,別想多了。
這就是典型的俗骨!
王羲之寫《蘭亭序》到底怎么想,我們無需揣測。各種可能都有,這不是我們要徒勞的地方。
但是,按照美學原理分析書法美,這是我們的權(quán)利。
王羲之怎么想,與我們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們的分析有道理,能夠深入理解王羲之的書法之美,這就是美學,應(yīng)該尊重美學原理。
所以,我們的分析一定要有美學含量。
如果把《蘭亭序》學深學透了,未有不能脫去俗骨的道理。
從學習實踐看,合理的美學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理解書法的美和書法的規(guī)律性的美,具體來說就是要懂的如何運用“四法三筆”去破解《蘭亭序》筆法筆意筆勢的具體用筆,這樣,就能夠幫助我們學好書法。
當我們深入透徹理解了《蘭亭序》,那么,書法的經(jīng)典之門就會為你打開,我們就會真正步入書法藝術(shù)的神圣殿堂。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好書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