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事業(yè)單位職工能否從事副業(yè)”的討論,本質是公權力邊界與個人合法權益的平衡問題。現(xiàn)實中,部分公職人員違規(guī)“賺外快”的行為,不僅觸碰紀律紅線,更侵蝕公共信任;而合規(guī)副業(yè)則為公職人員拓寬合法收入渠道提供了可能。
公職人員的核心職責是維護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權力,因此所有禁止的副業(yè)均圍繞“防范公權濫用、規(guī)避利益沖突”展開,具體可從6類典型違規(guī)情形切入分析:
(一)“掛證” 取酬:資質濫用與責任連帶的雙重風險
部分公職人員將會計證、建造師證等職稱證書掛靠企業(yè)獲取報酬,此類行為被明確禁止,核心原因有三:
違背廉潔紀律本質:職稱證書是公職人員專業(yè)能力的證明,掛靠取酬本質是 “出售資質”,屬于利用個人身份間接謀利,與 “廉潔用權” 的要求完全相悖;若以 “掛證” 為名收受企業(yè)好處費,更可能涉嫌受賄,淪為權錢交易的 “遮羞布”。
存在法律連帶責任:證書掛靠并非 “零風險躺賺”,若掛靠企業(yè)出現(xiàn)工程事故、財務造假等問題,持證人作為 “名義資質持有者”,需根據(jù)《民法典》《建筑法》等承擔連帶法律責任,輕則面臨罰款,重則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擾亂行業(yè)監(jiān)管秩序:企業(yè)通過 “掛證” 規(guī)避資質審核,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環(huán)境,而公職人員的參與會進一步削弱監(jiān)管公信力,形成 “監(jiān)管者變相協(xié)助違規(guī)” 的惡性循環(huán)。
(二)借 “理財” 名義違規(guī)圈錢:信息優(yōu)勢與公共利益的沖突
黨員干部正常的證券投資受法律保護,但違規(guī) “理財” 被嚴格禁止,關鍵在于 “是否利用公權力或工作信息牟利”:
禁止 “信息套利”:公職人員在參與企業(yè)重組、土地出讓等工作中,會接觸到未公開的內幕信息。若利用這些信息買賣股票、購買信托產品,本質是 “用公共資源換取個人私利”,違反《證券法》中 “禁止內幕交易” 的規(guī)定,也違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 “不得利用職務影響非正常獲利” 的要求。
防范 “權力理財”:部分公職人員以 “理財” 為名,向管理服務對象 “拉投資”“募資金”,實則是借助職權施壓,屬于變相的 “權力尋租”,可能衍生出非法集資、利益輸送等問題,嚴重損害群眾利益。
(三)違規(guī)有償中介:居間牟利與公權中立性的背離
有償中介活動(如為企業(yè)牽線合作、為項目介紹資源并收取傭金)被禁止,核心原因在于其破壞了公職人員的 “中立性”:
突破 “官商分離” 底線:公職人員的職責是公平執(zhí)法、公正服務,若參與有償中介,會從 “公共服務者” 轉變?yōu)?“利益中間人”,容易出現(xiàn) “優(yōu)先服務付費對象” 的傾向,導致 “與民爭利” 的不良風氣。
誘發(fā)權錢交易風險:中介活動中,公職人員可能利用職務影響力為合作方 “開綠燈”,形成 “居間介紹 - 權力傾斜 - 收取傭金” 的利益鏈條,即便未直接濫用權力,也會損害政府公信力,擾亂市場經濟秩序。
(四)違規(guī)兼職:兼職行為與公職身份的沖突
未經批準在企業(yè)、社會組織兼職,或經批準兼職卻領取報酬,被明確列為違規(guī),原因在于 “兼職可能影響本職工作、稀釋公共服務精力”:
保障公職履職優(yōu)先性:公職人員的薪酬由財政負擔,核心職責是為公眾服務。若未經批準兼職,尤其是在與本職工作相關的領域兼職,會導致精力分散,可能出現(xiàn) “重兼職、輕本職” 的情況,損害公共利益。
防范 “雙重利益綁定”:即便經批準兼職,領取報酬也被禁止 —— 兼職報酬可能讓公職人員與兼職單位形成利益綁定,在履行公職時(如監(jiān)管、審批)難以保持中立,例如監(jiān)管人員在被監(jiān)管企業(yè)兼職并領薪,必然會影響監(jiān)管的公正性。
(五)“攬私活” 與違規(guī)經商:公權私用的直接體現(xiàn)
利用公職資源(如工作中積累的人脈、掌握的信息)“攬私活”,或直接經商辦企業(yè)(如獨資、合伙開公司),是典型的 “既想當官、又想發(fā)財”,禁止原因最為核心:
違背 “當官不發(fā)財” 的根本原則:公職人員的身份屬性決定了其需 “舍私念、顧公利”,經商辦企業(yè)本質是追求商業(yè)利益,與 “公共服務者” 的定位沖突;而利用 “公家” 資源 “攬私活”,更是直接將公權力異化為個人謀利工具,屬于 “以權謀私”。
避免利益沖突顯性化:公職人員若同時擁有企業(yè)股份、在外投資入股,在履行審批、監(jiān)管等職責時,必然面臨 “公權與私利” 的選擇 —— 例如負責企業(yè)審批的人員,若自身持有相關企業(yè)股份,很難保證審批過程的公平公正,最終損害社會公平正義。
(六)其他違規(guī)營利行為:制度兜底與靈活判定
除上述 5 類情形外,“其他違反規(guī)定的營利活動” 作為兜底條款,體現(xiàn)了制度的嚴謹性:不同公職崗位的職責權限差異較大,部分行為難以提前窮盡(如利用職務影響力直播帶貨、為親友企業(yè) “站臺” 牟利等),需結合具體場景判定 —— 核心標準仍是 “是否與公職身份沖突、是否利用公權或職務影響謀利”,避免出現(xiàn) “制度漏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