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左世周 通訊員 劉銀忠 李艾兵
當晨曦漫過杞縣的青磚黛瓦,麥稈畫的金黃紋路在光影中浮動,醬菜壇里的醇厚香氣隨晨風漫溢——這片浸潤著三千年文明的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鮮活的姿態(tài),訴說著歲月深處的故事。近日,開封市杞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楚丹丹接受專訪,為我們展開一幅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生動畫卷。
四級體系 織就文化星河
168項非遺,如星子綴滿杞縣的文化夜空。在這片土地上,國家級非遺"杞人憂天傳說"如北斗指引方向,省級非遺"陳氏麥稈畫""莫家醬菜"等似星辰閃耀,市級、縣級項目則如繁星密布,共同構成"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從民間文學的口耳相傳到傳統技藝的指尖乾坤,從民俗活動的熱鬧喧囂到傳統醫(yī)藥的濟世仁心,杞縣非遺早已超越單純的文化遺產范疇,成為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與"文化標識"。
“當游客踏上杞縣的土地,最先觸碰的便是非遺的溫度。”楚丹丹說,活靈活現的面塑人物,街頭藝人吹奏的嗩吶聲,市集里麥稈畫擺件的細膩紋理,還有人們口口相傳的“杞人憂天”、“伊尹傳說”,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符號,正是杞縣最動人的名片。
匠心守護 點燃傳承薪火
"保護非遺,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楚丹丹的語氣堅定。杞縣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為準則,為非遺筑起堅固屏障:資金與政策的暖陽持續(xù)照耀,數字化技術為古老技藝建立"時光檔案",在微信公眾號與抖音賬號里,50萬人次的瀏覽量見證著網友與非遺的隔空對話。
面對傳承人老齡化的挑戰(zhàn),杞縣播下"傳幫帶"的種子。"省級以上傳承人平均年齡超60歲,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楚丹丹介紹,通過推薦年輕傳承人參與培訓、搭建"師帶徒"平臺,22名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人已成為市級傳承人,讓非遺傳承密碼在年輕的掌心流轉。同時,杞縣積極推動 “非遺進校園” 活動,讓麥稈畫的巧思、微書的精妙、走馬燈的靈動走進課堂,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使他們成為非遺薪火代代相傳的小小 “火炬手”。
談及未來,楚丹丹眼中閃爍著憧憬。"我們要讓杞縣非遺走得更遠。"未來3-5年,杞縣將沖擊一項國家級非遺,打造集生產、展示、體驗于一體的非遺產業(yè)園,通過"非遺+電商""非遺+文創(chuàng)"讓老手藝煥發(fā)新活力。
創(chuàng)新之筆 繪就活態(tài)傳奇
在杞縣,非遺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態(tài)詩行。"陳氏麥稈畫"掙脫畫框束縛,化作書簽上的山水、擺件里的花鳥,30余款文創(chuàng)產品讓"墻上藝術"走進尋常人家?!按奘衔惫P走龍蛇,將婉轉寫意的書法落筆在豫東特有的“八仙葫蘆”之上,賞玩之時也可汲取厚重的中華文化。“走馬燈”中蘊藏著人生百態(tài),在詩情畫意的光影變幻間,投映著人們關于國泰民安、幸福美滿的樸素愿望。
"非遺不是'老古董',是等待年輕人續(xù)寫的故事。"楚丹丹說,"這些古老技藝是中原大地的文化根脈,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
暮色里,老者為孩童娓娓道來 “杞人憂天” 的古老傳說,那溫潤的語調漫過青磚黛瓦,恰似杞縣非遺傳承的脈絡,在歲月長河中蜿蜒流淌,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