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曾說出這么一個(gè)比喻:人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太近會被刺痛,離太遠(yuǎn)又覺得冷。這世上的關(guān)系,想長久舒服,秘訣在于別指望太多。
說到底,任何關(guān)系,你有了期待,或者期待多了,就容易變味。
因?yàn)槿说钠诖拖窠o心上了把鎖,可偏偏可以解開的鑰匙卻放在別人手里。
你越指望誰,越容易受傷,越受傷,越怨懟。
所以說,關(guān)系這盤棋,指望越少,反而下得越穩(wěn)當(dāng)。
期待,是扎向自己的刺
鄭莊公的母親武姜,打小就偏愛幼子共叔段。她一直盼著小兒子能取代哥哥的位置,為此暗中謀劃,推波助瀾。
而共叔段在母親的支持下,野心像野草一樣瘋長,最終起兵叛亂。
但是結(jié)果呢?兵敗如山倒,客死他鄉(xiāng)。
最終的結(jié)局,武姜被兒子鄭莊公幽禁,母子相見還要挖條地道。
正所謂“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可以想象,期待這東西,一旦過了度,就容易釀成禍端。
《道德經(jīng)》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p>
為人處事,不爭,不搶,不盼,反而沒人能爭得過你。
因?yàn)檎嬲牧α?,源于?nèi)心的寧靜與自足,也在于對什么都不期待。
不期待,反而沒有什么東西能真正傷害到自己。
多少親人反目,都始于心中那點(diǎn)不該有的盼頭。
父母盼子女成龍鳳反遭怨懟,子女盼父母理解卻得疏離。
所以,親人之間,少點(diǎn)“應(yīng)該”,多點(diǎn)“就是”,反倒踏實(shí)。
放下期待,才看清真心
有的時(shí)候,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北宋文豪蘇軾,少年得志時(shí)高朋滿座,風(fēng)光無限。
可待他卷入“烏臺詩案”,一貶再貶至黃州,那些舊日笑臉紛紛變得消散如煙,音訊全無。
唯有一位叫巢谷的老友,在蘇軾垂暮之年,不顧自己七十高齡,千里迢迢從蜀地徒步至嶺南探望。蘇軾撫掌感嘆:“此非世人所能為也!”
禪語有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p>
人這一生,總需要跟人打交道,就好比每個(gè)人都有親戚朋友家人。
但是,你要知道,每個(gè)人都有自己的一生,都有自己的生活。
這個(gè)時(shí)候,給到彼此足夠多的空間和時(shí)間,就是給到彼此更多的自由。
學(xué)會降低期待,心不執(zhí)著,才能映照萬物本真。
如此,無求于外,方識得世間清濁。
人在低谷期,其實(shí)才能真正看清人性。
因?yàn)楫?dāng)你得意時(shí),簇?fù)砟愕娜巳豪?,未必有真朋友;可在你落難時(shí),還n默默靠近的,才值得你好好珍惜。
所謂情誼深淺,不在酒肉歡宴,而在困頓之時(shí),誰還愿意為你撐一把傘。
不爭不盼,反而得到更多
唐朝宰相裴度年輕時(shí),科考屢次落第,心情很低落。
一日路經(jīng)香山寺,拾得一條價(jià)值連城的玉帶。他原地苦等失主——一位為救父親四處借貸的孝女,最終裴度歸還了玉帶。
不久后,裴度夢見神人贈(zèng)他金甲神護(hù)佑,再赴考場竟真的高中進(jìn)士,日后自己終成一代名相。
《老子》點(diǎn)透:“夫唯不爭,故無尤?!?/p>
做人,貴在不爭不搶,就沒有煩憂。
生活,無欲則剛,無求則寧。
不刻意追逐,不主動(dòng)期待,反而讓該來的自然走向你。
當(dāng)裴度歸還玉帶的那一刻,何曾想過日后前程?但這份不貪不占的坦蕩,卻鋪就了通向青云的路。
世間事常如此,越不伸手去抓,越有清風(fēng)明月入懷。放下對關(guān)系的索取心和期待欲,那情誼本身,反而顯得彌足珍貴。
畢竟,人的期待,恰恰是給關(guān)系套上的無形枷鎖。你越松手,關(guān)系越能自由呼吸,也越能顯露出它原本該有的韌度與光澤。
說到底,對任何人都不抱期待,不是冷漠疏離,而是最清醒的慈悲與智慧——既放過他人,更成全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