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他和聶耳并肩作戰(zhàn),75年前,他慧眼識珠,如果沒有他,《二泉映月》至今仍在資料室里沉睡。
他叫呂驥,當時在天津負責籌建中央音樂學院。
楊蔭瀏教授為阿炳的《二泉映月》錄音后(1950年9月2日),就把錄音鋼絲保存在資料室里。
不久后的一天,呂驥到北京公干,順便視察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楊教授是所長,暫時還在北京辦公。
期間,呂驥挑選了一部分錄音試聽。
音樂女神眷顧,讓呂驥聽到了《二泉映月》!
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些情況,說明呂驥在當時的巨大影響力。
呂驥早在1937年10月就來到延安,是來延安的第一位專業(yè)音樂工作者。
在此之前,他曾是聶耳在“左翼劇聯(lián)音樂小組”的最親密戰(zhàn)友,和聶耳在上海并肩“作戰(zhàn)”。
建國后,呂驥被選為首任“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前身),以此身份籌建中央音樂學院,并兼任副院長。
院長是為成立音樂學院專門聘請的馬思聰,馬思聰在音協(xié)則是副主席。
《二泉映月》凄涼而堅定的旋律,立即引起呂驥的強烈共鳴。
楊教授隨即為他講述瞎子阿炳悲慘的命運,更深深觸動了這位曾與聶耳共同戰(zhàn)斗過的人民音樂家。
呂驥不僅要求在音樂學院校內向學生介紹阿炳和他的音樂,更極力倡導將阿炳的音樂推向社會。
在呂驥強有力的推動下,中央音樂學院通過了阿炳音樂技術鑒定等專業(yè)程序,決定聘請阿炳來天津執(zhí)教,唱片社把《二泉映月》等阿炳的曲目制成了唱片,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在11月中旬播出阿炳的音樂節(jié)目(另一說是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在1951年首播)。
唱片和電臺,讓《二泉映月》不僅傳遍全國,家喻戶曉,而且遠播海外,直至登堂入室,入列世界名曲。
我們要感謝音樂女神的眷顧,如果75年前,呂驥沒有聽到楊教授的錄音,如果沒有他的慧眼識珠,《二泉映月》至今仍作為民間音樂的資料珍品,在中央音樂學院的資料室里沉睡。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