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年輕人結(jié)婚真挺費勁的,張口閉口就是房子、車子、票子,有時候親家會面像在菜市場討價還價似的,經(jīng)常吵得面紅耳赤。可倒退個幾十年,咱爸媽那輩人結(jié)婚,講究的可是“三轉(zhuǎn)一響”。
這玩意兒放現(xiàn)在小年輕耳朵里,可能聽著有點懵圈,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可是實打?qū)嵉摹绊斉洹被槎Y標配,誰家要能湊齊這幾樣,街坊鄰居都得豎大拇指:這家條件可真不賴!日子過得有盼頭!”
那會兒大伙兒都過得窮哈哈的,一個月幾十塊的工資,兩夫妻還得養(yǎng)活一家老小,七八口子人,能吃上飽飯就不錯了,誰家結(jié)婚能有這排場,絕對是臉上貼金的事兒??蔀樯赌菚r候的人把這“三轉(zhuǎn)一響”當寶貝疙瘩?現(xiàn)在咋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那“三轉(zhuǎn)一響”到底是啥?簡單說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聽著挺普通是吧?可那時候,這些東西金貴著呢!不是隨便誰家都能買得起的,得攢上一年多的工資才能置辦齊,省吃儉用才湊得出來,單有錢還不行,還得有票兒才能買。
要是誰家姑娘出嫁,男方家里能備齊這“三轉(zhuǎn)一響”,要是再奢侈點,弄來一輛吉普車迎親,那絕對算得上風光大嫁,新娘子出門都得挺直腰桿子,臉上笑得跟朵花兒似的。
為啥?因為那會兒錢難掙啊,普通人一個月工資也就三四十塊錢,買輛自行車就得一百五六十塊,頂?shù)蒙闲“肽甑慕拦恕?蔀樯洞蠡飪哼€死命追這玩意兒?現(xiàn)在咋沒人提了?
先說說這“三轉(zhuǎn)”里的頭一樣:自行車?,F(xiàn)在滿大街都是共享單車,騎個自行車不算啥稀罕事,可擱在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可是妥妥的“奢侈品”。
那時候一輛某久、某鴿、某凰牌自行車,得花掉普通工人三四個月的工錢,差不多一百五六十塊,頂?shù)蒙犀F(xiàn)在小半年的房租了。
騎自行車上班的人,那感覺不比現(xiàn)在開小車的差,到哪兒都得小心鎖好,生怕被人順走了。結(jié)婚要是有輛自行車,新郎載著新娘兜一圈,嘎吱嘎吱響著車鈴鐺,那場面絕對拉風!街邊小孩兒都得追著跑,嘴里喊著“新娘子坐車嘍”。
為啥這么稀罕?因為那會兒公交車少得可憐,挺多城里人上班全靠腿兒著,有輛自行車不光省腳力,還顯得家里有底子,跟現(xiàn)在開個某馳某馬一個意思。
縫紉機也是那個年代的“硬通貨”,那時候買布不光要布票,扯塊布還得排隊等著,做件衣裳全靠手縫,一針一線累得人腰酸背疼。家里要是有臺“某蝶”縫紉機,咔嚓咔嚓幾下,全家人的衣裳都搞定了,省下不少錢。
衣服破了自個兒補,還能給娃娃做新褂子,甚至能接點鄰居縫縫補補的活兒賺外快。所以結(jié)婚時女方要是帶臺縫紉機當嫁妝,婆家雖然有點肉疼,但心里也樂開花,這兒媳婦兒會過日子!
那會兒商場里成衣是真貴,自己做衣裳能省下一大半開銷,縫紉機就成了過日子的“神器”,跟現(xiàn)在網(wǎng)購打折似的實惠。
手表就更不用說了,那時候沒手機,看時間全靠它。一塊“某海”、“某石”牌手表,不光是看時間的工具,還是身份的象征。工人老大哥戴塊手表,那叫一個體面,開會、相親、走親戚,袖子一擼,露出手表,別人就知道這人有出息。
結(jié)婚時男方要是能送女方一塊手表,那絕對是真心實意的表現(xiàn),姑娘戴手上,心里頭暖和和的,知道男人靠得住,電視劇《南來北往》里,一名旅客新買的手表被偷了,差點連婚事都吹了。
為啥這么看重?因為那會兒工廠上班講究準時,遲到早退要扣錢,有塊手表就能掐準點兒,不像現(xiàn)在手機一掏啥都知道。再說了,手表閃閃亮亮的戴手腕上,比現(xiàn)在的金鏈子都顯精神。
最后這“一響”,說的就是收音機,那時候電視稀罕得很,普通人家里連影兒都沒有,娛樂活動少得可憐。家里要是有臺“某燈”牌收音機,晚上左鄰右舍常來串門聽廣播,一家人圍著聽戲講故事,熱鬧著呢。
收音機里放個新聞,播段評書,或者唱首歌曲,大伙兒聽得津津有味,比現(xiàn)在刷短視頻還上癮。結(jié)婚時擺臺收音機在家里,小兩口晚上聽著廣播,說說笑笑,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為啥叫“一響”?因為它一打開就響動,給冷清的家添了活氣兒,跟現(xiàn)在家里裝個音響差不多的意思。
為啥那時候的人這么追捧“三轉(zhuǎn)一響”?還是跟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有關。六七十年代,咱們國家剛經(jīng)歷了一段困難時期,物資緊缺得厲害,很多東西都得憑票購買,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買糧要糧票,買布要布票,買自行車還得工業(yè)券,攢齊票證比攢錢還難。
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這幾樣東西不僅實用,還代表著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誰家要是有,那絕對是“小康之家”的象征,街坊眼里你就是能人。再加上那會兒結(jié)婚講究“實打?qū)崱钡倪^日子,不玩虛的,這些東西都是生活剛需。
自行車能代步,縫紉機能省錢,手表能守時,收音機能解悶兒,湊一塊兒就是小家庭的頂梁柱。結(jié)婚沒這幾樣,新娘子過門都覺得矮人一截,媒婆說親都費勁。
可到了現(xiàn)在,“三轉(zhuǎn)一響”早就退出歷史舞臺了。自行車滿大街都是,共享單車一掃就走,誰還當寶貝?縫紉機除了私人訂制裁縫店基本沒人用,現(xiàn)在網(wǎng)上買件衣裳才幾十塊,都白菜價了,款式還新潮,誰還費勁自己縫?
手表倒是還有人戴,但更多是裝飾品,看時間的功能早被手機替代了,一抬手啥都知道。至于收音機,現(xiàn)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聽歌、看劇、刷視頻,啥娛樂功能沒有?誰還抱著收音機不放?古董市場里倒是能見到,年輕人當新鮮玩意兒瞅兩眼就過去了。
現(xiàn)在的年輕人結(jié)婚,講究的是房子、車子、存款,甚至還得加上“彩禮三金”,整得跟談買賣似的。為啥變化這么大?
原因很簡單,時代變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也跟著變了。以前自行車是稀罕物,現(xiàn)在家家戶戶起碼有輛電動車或小車,出個門一腳油門的事兒。
以前縫紉機能省不少錢,現(xiàn)在衣服便宜得跟白撿似的,商場打折網(wǎng)店促銷,誰還自個兒費那功夫?手表成了時尚配飾,收音機成了懷舊收藏,功能早被科技替代了。
更深層的是社會從計劃經(jīng)濟轉(zhuǎn)到了市場經(jīng)濟,物資豐富得挑花眼,大家追求的不再是溫飽,而是品質(zhì)和享受。房子車子代表著安穩(wěn),存款彩禮象征著保障,跟當年“三轉(zhuǎn)一響”的實用主義完全兩碼事了。
“三轉(zhuǎn)一響”的興衰,其實就是中國老百姓生活變遷的一個縮影。從物資匱乏到物質(zhì)豐富,從追求溫飽到注重品質(zhì),這幾十年,咱們的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
想想六七十年代,一家人圍著收音機聽廣播就是天大的樂子;現(xiàn)在呢,家里電視電腦平板一堆,娛樂項目多得數(shù)不過來。
這種變化不是天上掉餡餅,是國家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騰飛,科技日新月異,老百姓兜里有錢了,眼光自然就高了。
雖然“三轉(zhuǎn)一響”沒人提了,但它承載的那段記憶,卻成了老一輩人心里永遠的溫暖。那會兒湊齊這幾樣,靠的是省吃儉用和親戚朋友幫忙,每一件東西背后都有故事,可能是老爹加班加點攢的工資,也可能是老媽用縫紉機給全家做過年衣裳的笑聲。
這些老物件兒,早就不流行了,但它們教會咱們珍惜和奮斗,小編老媽的縫紉機還擺在陽臺上,雖然不用了,但是還舍不得賣廢品,那是老媽的回憶。
時代在變,生活越來越好,但那代人的樸實勁兒,永遠值得咱學著點兒?;仡^想想,從“三轉(zhuǎn)一響”到房子車子,變的是東西,不變的是咱中國人對好日子的那股子盼頭,你說是不?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