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夏天不缺熱鬧,這次輪到世界運動會來收尾,國際世運會協(xié)會主席佩魯雷納在閉幕夜直接甩下一句“史上最好的一屆,聽上去像是老生常談的客套話,但結合這十多天的細節(jié)和外界反饋,這句話倒也不是隨口一說
先看硬件,成都這次的場館配置確實給力,高標準新建和改造的設施撐起了賽事門面,觀眾體驗也相對順滑,不少球迷直言在現(xiàn)場看比賽比想象中舒服,出行、安保、餐飲這些瑣碎環(huán)節(jié)幾乎沒掉鏈子,要知道這種大規(guī)模國際賽事里,后勤一旦擺爛,觀感立馬崩盤,但成都顯然避免了這種翻車
再說創(chuàng)新,火炬接力首次引入世運會,開幕式主火炬登場,這些設計雖然不算顛覆,卻讓世運會多了點儀式感,甚至有點奧運味兒,另外男女混合組別、母嬰室的設置也算是走在前面,這些細節(jié)不一定能沖上熱搜,但對運動員和觀眾體驗卻是實打實的加分項,說白了就是“有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安排,龍舟和武術被納入正式賽程,這波操作不僅讓中國觀眾找到歸屬感,也把傳統(tǒng)文化帶到國際舞臺,現(xiàn)場看龍舟,那種鼓點和節(jié)奏感完全是另一種氛圍,這和奧運會追求的全球化普世項目有點不一樣,世運會反而更像一個文化大拼盤,你能看到飛盤、霹靂舞這樣的新潮項目,也能看到武術這種歷史厚重感的運動,年輕人和老派觀眾都能找到話題
當然,技術層面的升級也被頻頻點贊,佩魯雷納提到轉播設備的變化,八年前還是三個人抬的“大塊頭,如今早已輕便高效,畫質更清晰,傳播更快捷,這背后其實也說明了中國在賽事科技上的投入和執(zhí)行力,某種程度上,這是成都能被稱為“史上最佳的底氣之一,畢竟在當下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賽事傳播效果已經成為評價標準的一部分
問題來了,所謂“史上最佳能不能放大到整個世運會歷史呢,嚴格說還得打個問號,畢竟不同城市有不同背景和資源,硬要橫向比較有點“對噴的味道,但至少在成都這一屆,觀眾滿意度、外媒評價、參賽運動員反饋都指向正面,所以這個稱號放在這里,也不算虛高
從城市角度看,成都借著世運會又一次在國際體育地圖上刷臉,和成都體育學院合作建立研究推廣中心,這不只是學術層面的事,更是一個長期合作的信號,未來更多國際賽事會被吸引過來,這種“留一手的布局比一時熱鬧更重要,別忘了成都已經有大運會和世運會的辦賽經驗,后續(xù)承接國際大賽完全有資本喊出“我們準備好了
觀眾層面的反饋也值得關注,龍舟和武術讓不少本地市民第一次真正走進世運會的場館,這種“拉新效果相當可觀,和奧運會那種大而全的關注不同,世運會更像是一個實驗場,能把不同文化、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拉到一起,哪怕有人是沖著看個熱鬧,最后也可能被某個小眾項目圈粉,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世運會存在的價值
當然,成都這次也不是毫無瑕疵,比如部分項目關注度依舊有限,有的比賽現(xiàn)場空座率偏高,這在網絡上也有過爭議,不過換個角度看,世運會本身就是小眾項目的集合,和奧運會動輒萬人空巷的氛圍沒法比,能在這樣的前提下做到整體熱度不掉線,已經算是難得
最后回到佩魯雷納那句“史上最佳,這既是對成都的認可,也是對世運會未來的一種期待,他提到傳統(tǒng)和新興項目并行,說白了就是既要照顧本土文化,也要討好年輕人,這種開放姿態(tài)讓世運會更有活力,成都這一屆給出了一個還算漂亮的答案
所以結論很簡單,這屆世運會確實有資格被稱為最好的一屆,至少在目前的歷史節(jié)點上,它把硬件、創(chuàng)新、文化和傳播都做到了相對平衡,未來能不能超越,那就看下一個主辦城市有沒有勇氣和能力接過這根接力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