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
坐在孩子書桌旁陪寫作業(yè),眼睜睜看著他手里的鉛筆轉(zhuǎn)了三百圈,筆桿都快被搓出包漿了,作業(yè)本上還是那道沒寫完的算術(shù)題。
你湊過去看,他眼神飄向窗外,估計腦子里正演著奧特曼打怪獸,壓根沒給課本留位置。
老師總跟你說“這孩子腦子靈光,就是沒用到正地方”,同學家長也會夸“你家娃反應(yīng)快,上次體育課玩游戲,他一下就想明白規(guī)則了”,連過年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捏著孩子臉蛋都得說句“這孩子眼睛亮,一看就機靈”。
可一到期末考試,卷子發(fā)下來你瞅著那錯題,都能氣笑——簡單的計算題把“+”看成“-”,應(yīng)用題漏看一個條件,作文寫一半跑題,合著這聰明勁兒全用在“怎么避開正確答案”上了,錯題整理起來都能編本《當代小學生智商稅合集》。
所以好多家長都犯嘀咕:明明孩子不笨,怎么學習就不上心?難道聰明和成績之間,真隔了條銀河系?
但是我跟你說,這里面門道可不少。
一、聰明的孩子,總嫌題太“蠢”
說白了,小學一二年級那點知識,對有些孩子來說,就像讓姚明去小學籃球場灌籃——腳尖輕輕一抬,球就進了,全程毫無懸念。
題目太簡單,思維根本不用“開機”,更別說深度運轉(zhuǎn)了。
你想啊,要是每天都讓你做1+1=2的題,做上一個月,你不得找點別的樂子?
這些孩子也是這么想的。
上課老師講的內(nèi)容,他十分鐘就聽明白了,剩下的四十分鐘干嘛?總不能坐著發(fā)呆吧。
于是開始研究新玩法:把橡皮切成小塊當積木,用草稿紙折個紙飛機藏在課本里,甚至觀察老師今天的發(fā)型是不是換了新樣式,連老師戴的發(fā)卡有幾顆鉆都數(shù)得清清楚楚。
你說讓他們專注?太難了。
一件事完全沒挑戰(zhàn),誰能百分百投入?
就像領(lǐng)導(dǎo)讓你一周七天,每天抄二十遍“我愛工作”,你第一天可能還認真,第二天就開始敷衍,第三天保準摸魚刷短視頻找刺激。
孩子也一樣,那些簡單的題目,對他們來說就是“重復(fù)勞動”,毫無價值。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粗心錯題,根本不是不會,是注意力壓根不想浪費在這種“無聊環(huán)節(jié)”。
別人刷題十遍才能鞏固知識點,他們做兩遍就爛熟于心,再讓多做一遍都覺得是浪費生命。
可家長看不到這種思維差異啊,只盯著分數(shù)看:“為什么別人能考滿分,你就錯兩道?”
說著就把厚厚的練習冊往孩子面前一推,逼著他刷題。
其實小學階段的考卷,難度太低了,根本看不出孩子的真實水平。
班里一半以上的孩子都能考95分以上,你說這能區(qū)分出誰聰明誰普通嗎?真正能看出孩子思維能力的,要么是那種帶點小陷阱的拓展題,要么就是同樣學一個小時,誰能更快掌握更深的內(nèi)容。
小學那點分數(shù),真說明不了啥,聰明勁兒往往都被淹沒在滿分的浪潮里了。
二、分水嶺來了,真聰明的孩子突然覺醒
等孩子上了初中二年級,情況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個關(guān)鍵節(jié)點,你記好了。
函數(shù)、幾何開始登場,題目里動不動就藏個坑,光靠死記硬背、眼熟做題根本走不通,必須得拐彎、抽象、歸納,還得學會舉一反三。
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那些靠“刷題刷出來的偽學霸”,開始有點力不從心了。之前他們靠反復(fù)做題記住題型,現(xiàn)在題目一變樣,就蒙了,上課聽老師講題,好像懂了,一到自己做還是不會。
但那些平時看著“不怎么用功”的孩子,反而精神頭上來了。
他們本來就喜歡琢磨事兒,遇到能卡住同齡人的難題,比玩游戲通關(guān)還興奮,就像打通了新地圖一樣。
你看他們做題,眉頭皺著,手里轉(zhuǎn)著筆,突然眼睛一亮,拿起筆“唰唰”就寫,那股勁兒,攔都攔不住。
學習的驅(qū)動力被徹底激活,成績也跟著水漲船高,之前可能還在中游徘徊,一下子就沖到前幾名了。
所以說初二是個分水嶺,一點不假。
有人掉隊,有人開掛。
聰明的孩子往往在這個階段實現(xiàn)成績“反超”,因為終于有了能和他們思維對話的題目,不用再對著簡單題“假裝努力”了。
可氣的是,好多家長還沒轉(zhuǎn)過彎來,依舊停留在“你怎么不多刷點題”的邏輯里。
孩子說“這題我會了,不用再做了”,家長還不樂意:“會了也得再練,不然容易忘!”
完全沒意識到,題目本身的區(qū)分度,才是孩子思維開竅的關(guān)鍵。
三、高中,努力和聰明終于正面交鋒
等孩子上了高中,那才是真正的修羅場,一點不含糊。
知識點難度上限直接拉滿,就算是頂尖聰明的孩子,也不可能輕輕松松拿第一。
這個階段,比拼的可不光是思維能力,還有時間管理、專注力、抗壓能力,少一樣都不行。
你對比一下就知道:小學階段,前1%和前50%的差距,可能就是粗心和細心的區(qū)別,稍微認真點就能補上;初中階段,前10%和前1%的差距,就開始取決于思維方式了,會不會舉一反三、能不能快速抓住問題核心,直接影響分數(shù);可到了高中,前5%和前0.1%的差距,就得靠“天賦+努力+抗打擊能力”三合一,缺一個都不行。
當然,孩子就算再聰明,不努力照樣被拍在沙灘上。
我曾經(jīng)見過不少腦子特別靈的孩子,高一覺得“知識點簡單,不用急著學”,結(jié)果到了高二,知識點難了,想補都補不上,成績一路下滑。
反過來,努力再多,沒有思維也頂多是個辛苦的“高分工人”——每天學到半夜,題刷了一本又一本,可遇到靈活的題目還是不會,成績始終卡在中游,上不去。
因為高考這條賽道上,光跟別人說“我家孩子聰明”沒用,真刀真槍拼到最后,只有那些既聰明又踏實學習的人才能站穩(wěn)。
你想啊,大家都聰明,都努力,最后比的就是誰能更穩(wěn)、更細心、更能扛住壓力。
四、假聰明的孩子,只會自我安慰
說到這,我還得提一嘴那些“假聰明”的孩子,真的讓人又氣又笑。
他們的“聰明”都表現(xiàn)在哪?
嘴皮子溜,跟你聊天能從宇宙大爆炸聊到小區(qū)流浪貓,玩游戲特別溜,別人還在練新手教程,他已經(jīng)能帶飛隊友了。
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要是想學,隨便考考都能考第一?!?/p>
結(jié)果呢?
卷子一發(fā)下來,分數(shù)慘不忍睹,跟股市崩盤似的,一路下跌。
更可笑的是,這群孩子還會湊在一起,集體嘲笑那些埋頭學習的同學:“你看他天天學,也就考那樣”“這么努力有啥用,還不是沒我聰明”,仿佛努力是一種“掉價”的行為,承認自己需要學習是件丟人的事。
這種假聰明,本質(zhì)就是“學不會還不想承認”,只好搞點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
因為真聰明的孩子從來不需要炫耀,他們的樂趣在于解決問題——比如解開一道難住全班的數(shù)學題,搞懂一個一直沒明白的物理原理。
那種成就感,比嘴上說一百句“我很聰明”都實在。
最后跟各位家長說幾句實在話。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聰明卻“不上心”,就特別焦慮,擔心耽誤孩子前程。
其實問題不在聰明本身,而在教育環(huán)境和家庭期待。
聰明的孩子,需要足夠有挑戰(zhàn)的題目來激發(fā)興趣,而不是天天做重復(fù)的簡單題。他們粗心的時候,你得先弄明白“為什么粗心”,是覺得題簡單沒認真看,還是真的知識點沒掌握,而不是一味罵“你怎么這么不細心”。
與其盯著分數(shù),不如陪孩子一起找學習里的成就感——比如一起解一道難題,幫他找到攻克難關(guān)的快樂,當他的思維真正被點燃,你想攔都攔不住。
而那些“假聰明”的孩子,就得讓他們直面現(xiàn)實:
別再拿“我只是不想學”當借口,承認自己有短板,愿意沉下心來學習,才有可能改變。
因為孩子的“聰明”到底是真貨還是幻覺,不用你去爭,時間一到,初二、高中這些分水嶺一來,全都會被撕開,藏都藏不住。
學習這件事,說到底就是兩個字:真干。
聰明是天賦,是加分項,但努力是底盤,是基礎(chǔ),兩者缺一不可。真正聰明的孩子,可能一開始顯得佛系,對簡單的學習任務(wù)提不起勁,但只要遇到足夠的難度,他們會自帶“發(fā)動機”,不用你催,自己就會往前沖。
而假聰明的孩子,永遠停在嘴上,今天說明天學,明天說后天學,最后連追趕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啊,別再被“聰明”兩個字迷惑了。
你該關(guān)心的,不是孩子聰不聰明,而是他在什么時候愿意真心用力,愿意為了一個目標踏實付出。
因為能走得遠的,從來不是那個會說“我不努力也能考第一”的人,而是那個哪怕覺得累,也能咬著牙堅持下去的人。
你說對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