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深處的葉爾羌河峽谷。
有一座164.8米高的大壩如銀色巨閘橫亙天地間。
這是阿爾塔什水利樞紐,新疆目前最大的水庫,蓄水達22.5億立方米。
盡管花了才10年建成,耗資高達110億元,卻讓一條狂暴了千年的河流溫順下來,給當地600萬人過上了安穩(wěn)、致富的日子。
站在阿爾塔什大壩頂端極目遠眺,108平方公里的庫區(qū)水域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群山間。
22.5億立方米的蓄水量,相當于80多個西湖的水量總和,比塔里木河干流年均徑流量的一半還多。
這個數字背后,是10年建設周期里,5500多名工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用鋼與混凝土寫下的答卷。
大壩795米的壩頂長度,夠兩座埃菲爾鐵塔并排躺下。
8000多個植入壩體的傳感器,能監(jiān)測到微米級的變形,讓這座建在9度地震帶上的巨壩,沉降率始終控制在0.3%以內。
最驚人的是它的泄洪能力。
4319立方米/秒的流量,7天就能排空整個水庫,足以抵御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從新疆三峽的稱號,到南疆超級水塔的美譽,阿爾塔什的每一組數據,都在訴說它為何能成為改變南疆的關鍵棋子。
葉爾羌河的脾氣,藏在當地一句俗語里,春天喊渴,夏天喊救命。
這條發(fā)源于喀喇昆侖雪山的河流,每年65億立方米的水量里,有7成要在夏天以洪水形式狂奔而下,剩下3成卻撐不起春天的灌溉需求。
1999年夏天,一場特大洪水沖毀了下游50萬畝農田,40萬人流離失所。
莎車縣一位老人還記得,當時全村人抱著樹干在洪水里泡了兩天兩夜,眼睜睜看著麥子被沖走,房子像紙糊的一樣散架。
更無奈的是,從1954年到2010年,這樣的特大洪水竟來了56次,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一次"生死劫"。
為了防洪,塔吉克族、維吾爾族群眾世代沿用砍樹堵水的土辦法。
每年汛期,90%的農村勞動力都要上堤,砍倒的紅柳和楊樹堆成臨時堤壩,卻往往抵不過洶涌的洪峰。
而到了春天,田里的麥苗蔫得耷拉腦袋,村民們要踩著薄冰鑿洞取水。
這條河滋養(yǎng)出新疆最大的灌區(qū),卻也把600萬人困在春旱、夏澇、秋缺、冬枯的循環(huán)里。
馴服它,成了幾代人的執(zhí)念。
早在80年代,勘測隊就盯上了阿爾塔什這個壩址,但一看地質報告就犯了難。
這里是世界上地質條件最惡劣的峽谷之一,94米厚的河床覆蓋層像一層軟泥,要在上面建164.8米的高壩,無異于在棉花堆上蓋高樓。
更要命的是,這里處于9度地震設防區(qū),相當于要給大壩穿上"金鐘罩"。
2011年工程動工后,難題比預想的更棘手。
從最近的縣城到工地,120公里全是盤山土路,運一臺發(fā)電機組要走兩天,成本直接翻倍。
高原缺氧讓工人們頭疼欲裂,最嚴重時,30%的工人來了沒幾天就打道回府。
2016年夏天,兩次冰川堰塞湖潰壩洪水突然襲來,流量飆到歷史極值。
正在澆筑的大壩基坑隨時可能被沖毀,項目經理帶著工人跳進齊腰深的冷水里加固圍堰,整夜沒合眼。
2019年11月19日,當最后一車混凝土澆筑完成,這座世界上最高的砂礫石面板壩終于封頂。
站在壩頂,建設者們說,這10年像一場夢,夢里全是鋼筋的味道和機器的轟鳴。
阿爾塔什水壩的建立,讓葉爾羌河的防洪標準,從不足2.5年一遇躍升到50年一遇,每年能減少1000萬人次的防洪投入。
更神奇的是,通過精準調度,下游630萬畝農田告別了靠天吃飯的窘境。
莎車縣的小麥畝產從200公斤漲到370公斤,農民們第一次敢在春天放心播種。
如今,水電站755兆瓦的裝機容量,每年能發(fā)22億度電,足夠80萬戶家庭用一年。
2024年夏天,4臺機組滿負荷運轉時,連喀什的工廠都不用再限電。
生態(tài)的改變更令人驚喜。
每年3.3億立方米的生態(tài)補水,讓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楊林地下水回升了2.3米,紅柳開花時,連候鳥都回來了。
阿爾塔什帶來的不只是安穩(wěn),還有好日子。
據統計,工程建設期間,光是阿爾塔什村就有80%的勞動力參與其中,從每天200元的零工到月入2萬的機械操作手,崗位多到挑不過來。
整個工程累計吸納了1.2萬人次周邊勞動力,培訓出3000多名技術工人。
2024年,阿爾塔什村人均收入預計達2.5萬元,比工程開工前翻了近10倍。
以前村民們怕河,現在盼著河,因為這條河成了錢袋子。
2021年最后一臺機組并網發(fā)電時,沒人想到阿爾塔什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依托它的調節(jié)能力,一個千萬千瓦級的水光儲一體化能源基地正在規(guī)劃。
白天用光伏板發(fā)電,晚上用水電調峰,多余的電還能抽回水庫蓄起來,南疆要從缺電變成賣電。
這個想法正在變成現實。
2022年,阿爾塔什累計發(fā)電36.6億千瓦時,超額完成目標,2024年豐水期,機組滿負荷運轉率達70%-80%,電力不僅夠本地用,還能往外送。
如今,葉爾羌河的咆哮變成了發(fā)電機的轟鳴。
曾經的防洪堤成了觀景臺,孩子們在庫區(qū)邊放風箏時,再也不會聽到長輩講述洪水的恐怖故事。
110億,10年,22.5億立方米。
這些數字串聯起的,是一條河的馴化史,也是一群人的命運轉折。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最動人的,從來不是它的高度或蓄水量,而是它讓水患變成了水利,讓靠天吃飯變成了有計劃的幸福。
當葉爾羌河的水流淌過灌區(qū)、流過電站、滋養(yǎng)著胡楊林時,它流淌的不僅是水,更是600萬人對未來的底氣。
它證明,再狂暴的自然之力,也抵不過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而這份追求,永遠是最動人的中國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