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大豬肉家常菜,沒人能拒絕的了
民以食為天,豕為食之重者。
考古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已馴化家豬,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豬骨距今逾八千年。
商周時 “執(zhí)豕于牢” 的記載見于《詩經(jīng)?豳風》,
那時豬已入祭祀禮器,甲骨文中 “家” 字作 “宀下有豕”,足見其與先民生活之密。
漢唐以降,豬肉漸成百姓肉食主流。
北魏《齊民要術(shù)》詳述養(yǎng)豬法,宋代因 “蘇湖熟天下足” 的農(nóng)耕盛景,豬肉消費更盛。
蘇軾貶黃州時創(chuàng)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的東坡肉,
將尋常食材化為文人雅趣,至今傳為佳話。
歲時民俗中,豬肉更藏溫情。
除夕年夜飯的紅燒肉寓意紅火,清明祭祖的臘肉承載思念,端午的咸肉粽包裹時令。
從 “豕居” 的古字演變到如今的冷鏈物流,
豬肉始終是民生冷暖的見證,在煙火人間里續(xù)寫著千年滋味。
東坡肉
北宋元祐年間,蘇軾在杭州疏浚西湖時,百姓送來豬肉感謝,
他便命人將肉切塊,用黃酒慢燉后分給百姓,從此這道“慢著火,少著水”的佳肴便流傳開來。
東坡肉,方方正正像塊紅瑪瑙,皮薄如紙,肥瘦相間。
夾起一塊,肉皮顫巍巍的,入口即化;肥肉油潤不膩,像化開的蜜糖;
瘦肉酥而不柴,吸飽了黃酒和冰糖的甜香。
杭州人管這叫“落胃”,意思是吃得舒服又滿足。
老底子杭州人吃東坡肉,一定要配荷葉餅,把肉往餅里一裹,油脂“滋”地滲出來,那叫一個靈光!
做法也簡單,選三層五花肉,焯水后皮朝下碼在砂鍋里,倒上黃酒、醬油、冰糖,撒把蔥姜,文火慢燉兩小時。
最后蒸一蒸,湯汁往肉上一澆,紅亮得能照出人影。
蘇東坡那句“火候足時他自美”,說的就是這道理——時間到了,肉自然香得勾魂。
粉蒸肉
這道菜,歷史可追溯到江西,袁枚在《隨園食單》里頭就記過這事兒,說這是江西人的菜式。
后來慢慢傳到四川、湖南、湖北這些地界兒,成了南方不少地方的招牌菜。
2014年,江西南昌松湖鎮(zhèn)的米粉肉制作技藝還被列為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這地位,可見一斑!
這粉蒸肉啊,長得那叫一個誘人,紅白相間的五花肉片裹著金黃的米粉,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吃上一口,軟糯得很,肥肉不膩,瘦肉不柴,
米粉吸飽了肉汁,油潤潤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鉆。
口感集酥、爽、軟、嫩、甜、香、咸于一體,滋味豐富交融,讓人回味無窮。
做法也不難,選上好的五花肉,切片腌制,
裹上炒香的米粉,底下墊點土豆或者老藕,上鍋一蒸,一個小時后,香噴噴的粉蒸肉就出鍋了。
撒上點蔥花,那叫一個香!江西人立夏的時候還吃粉蒸肉“撐夏”,
寓意身體健健康康,生活蒸蒸日上。
魚香肉絲
是川菜里的“味覺魔術(shù)師”,起源于民國時期重慶。
1947年《新華日報》記載其用半斤肉、二兩白糖炒制,酸甜咸香,下飯巴適得板!
這道菜雖無魚肉,卻用泡椒、姜蒜、糖醋調(diào)出“魚香”,堪稱川菜“無中生有”的智慧。
里脊肉絲滑嫩如綢,木耳脆爽,胡蘿卜軟糯,青椒清新,四種口感在嘴里“斗地主”。
糖醋比例2:3.5是靈魂,辣中帶回甘,咸鮮裹著酸,香得人直吞口水。
老饕說:“這菜香慘了,湯汁拌飯能干三碗!”
做法不難:肉絲加料酒、淀粉抓勻;爆香泡椒、姜蒜,倒肉絲翻炒,最后淋醬汁勾芡。
這菜不僅是菜,更是川人“化平凡為神奇”的生活哲學。
梅菜扣肉
是客家菜里的“頂流”,源自中原漢人南遷時用梅干菜保肉的智慧。
惠州人講“食過返尋味”,說的就是這碗紅亮油潤的扣肉,
五花肉炸得焦糖色,梅菜吸飽肉汁黑得發(fā)亮,夾一塊入口,肥肉“滋溜”化開,
瘦肉軟嫩帶嚼勁,梅菜咸香直鉆鼻尖,連吃三塊都不帶膩的!
做法講究“三蒸三曬”:
肉先煮透扎孔,抹紅糖炸出虎皮,切片鋪碗底;
梅菜得選惠州橫瀝的咸梅菜芯,泡軟后和蒜末爆炒。
最后扣碗蒸透,倒扣時“咔嗒”一聲,湯汁淋上去,肉皮顫巍巍的,光看就流口水。
老客家說“好菜靠火候”,這菜蒸足40分鐘,肉才酥得脫骨。
蘇東坡當年被貶惠州,拿梅菜配東坡肉,硬是把粗菜做出貢品味。
如今惠州人擺酒席,這碗“團圓肉”必須上桌,寓意“扣住福氣”。你曉不曉得?
咬一口,肉汁混著梅菜香在嘴里炸開,
連碗底剩的湯汁都要拌飯吃光,這才叫“正”!
回鍋肉
追溯到北宋祭祀習俗。
老輩子說當年祭完祖宗的肉舍不得扔,回鍋再炒,結(jié)果香得鄰居都來討教,
這才有了這道"過門香"。
正宗做法必須用二刀坐墩肉,肥四瘦六才巴適,
煮到筷子能插透就撈,切得薄如紙片,下鍋爆到卷成燈盞窩兒。
紅油裹著肉片直冒油泡,蒜苗的清香混著豆瓣醬的辣香直鉆鼻子。
夾一筷子入口,肥肉部分油潤化渣,瘦肉絲縷分明,辣中帶點回甜,
四川人常說"回鍋肉下三碗干飯",這可不是吹的。
老饕些還愛加點豆豉,那個香喲,口水都要包不??!
鍋包肉
是東北菜的"頂流",打光緒年間就飄香了!
哈爾濱道臺府廚師鄭興文為迎合俄國賓客,
把咸鮮的"焦燒肉條"改成酸甜口,俄人發(fā)"爆"為"包",這才叫順了嘴。
傳統(tǒng)做法講究"兩炸一烹":豬里脊切硬幣厚的片,裹土豆淀粉糊炸兩遍,
外皮金黃酥脆得能聽見"咔嚓"聲,最后淋上現(xiàn)熬的糖醋汁,
酸得透亮甜得清爽,老饕們都說"這酸甜口兒,賊拉地道!"
吉林人偏愛"加碼版",酸甜度比哈爾濱高10%,本地人拍著胸脯說"這才是童年味!";
遼寧則愛加番茄醬,紅亮亮的汁裹著肉片,年輕人直呼"夠味!"。
如今夜市里,大鐵鍋一掀,醋香能飄半條街,配碗大米飯能造三碗。
糖醋里脊
魯菜經(jīng)典,相傳清末濟南"九華樓"首創(chuàng),2023年還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推薦名錄。
這道菜選的是豬外脊,切條后裹淀粉炸得金黃,
再掛上白糖、米醋、番茄醬調(diào)的琥珀色濃汁。
成品,紅亮亮的色澤,肉條飽滿挺括,糖醋汁像琥珀似的裹著,
撒把白芝麻更添香,瞅著就讓人流口水。
吃上一口,外皮酥脆如蟬翼,內(nèi)里肉質(zhì)嫩滑,酸甜味在舌尖打轉(zhuǎn)兒。
山東老鄉(xiāng)夸好吃會說"這味兒真恣兒了",東北老鐵則喊"咕咾肉",其實同源異流。
關(guān)鍵在糖醋比例,老廚師說"糖七醋三剛剛好"。
水煮肉
川菜里的“下飯神器”,起源于1930年代四川自貢鹽工的智慧。
當年鹽工用淘汰的役牛肉切片,加鹽、辣椒面、花椒水煮,雖做法粗獷卻鮮美開胃。
后經(jīng)名廚范吉安改良,用豬里脊肉配豆芽、萵筍,淋上辣椒花椒熱油,
成了“麻、辣、鮮、香”四絕的經(jīng)典。
肉片得逆紋切薄,用蛋清淀粉抓勻腌夠15分鐘,這樣煮出來才嫩得跟豆腐似的。
底料要爆香姜蒜、干辣椒、花椒,再加郫縣豆瓣醬炒出紅油,倒高湯煮沸。
豆芽、萵筍尖焯水墊底,肉片下鍋汆1分鐘就撈,
最后“滋啦”一聲淋上200℃熱油,香味直往鼻子里鉆。
這肉片嫩得筷子都夾不住,安逸!
配菜脆生生的,湯汁紅亮亮,麻辣得剛好,連吃三碗飯都不嫌多。
要得,這才是正宗的四川味道!
辣椒炒肉
它是湘菜的魂,明末辣椒入華后,湖南人發(fā)現(xiàn)這玩意味兒竄還能祛濕,
慢慢就整出了這道下飯神器。
肉片得選肥瘦相間的五花,辣椒要挑皮薄肉脆的螺絲椒,
火候得猛,鍋氣得足,一勺醬油淋下去"滋啦"一聲,香得人鼻頭直冒汗。
"辣子炒肉,飯得三碗",湘鄉(xiāng)人管這叫"打牙祭"。
肉片焦香帶點回甜,辣椒脆生生的辣,豆豉的咸香往米飯后頭一拌,三碗飯打底都算客氣。
現(xiàn)在館子里講究點,還得加把瀏陽豆豉,辣度分微辣中辣,
但地道老饕都點原味——"要得就是那個嗆喉嚨的鮮辣勁"。
做法簡單卻考手藝:肉片抓淀粉過油,辣椒干煸到虎皮紋,
最后爆香蒜末一兜,講究個"鍋氣"。
京醬肉絲
地道的北京家常菜。
傳說有個東北老漢在四九城邊上賣豆腐,孫子饞烤鴨卻沒錢買,
老漢靈機一動用豆腐皮裹著甜面醬炒的肉絲,愣是做出了“素烤鴨”的味兒。
這菜講究個“一裹二蘸三卷”:
豆腐皮切方塊焯水,蔥白切細絲鋪底,炒好的肉絲紅亮亮的往中間一碼。
夾起肉絲配蔥絲,拿豆腐皮一卷,甜面醬的醇厚裹著肉香,
蔥的辛辣剛好解膩,嚼起來嫩滑帶點嚼勁,咸甜適中,北京人管這叫“地道”!
夏天配碗綠豆粥,冬天裹個熱乎餅,咋吃都倍兒香。
做法也簡單,里脊切絲用蛋清淀粉抓勻,甜面醬兌生抽老抽調(diào)個汁。
油熱先滑肉絲,變色就撈;姜末爆香倒醬汁,小火熬到冒泡再回鍋肉絲,讓每根都裹上醬。
最后蔥絲墊底,肉絲堆成小山,撒點白芝麻,齊活!
您要是嫌豆腐皮單調(diào),換生菜葉或春餅皮也成,反正這口京醬味,保準您吃了還想捎帶手卷兩筷子。
你看,從八千年前的灶膛邊,到如今你我的餐桌前,
一塊塊紅亮油潤的豬肉,
燉煮著千年的煙火,
煎炒著生活的滾燙。
無論東坡肉的醇厚,還是回鍋肉的香辣,
那舌尖的溫度,
是屋檐下的牽絆,
是灶火不滅的暖。
今晚,是哪一盤肉香,
正飄進你家的燈火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