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額度100萬元,年化利率3.2%起”。
近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接到多個自稱銀行信貸工作人員的電話,聲稱可以提升消費貸額度,最高可達100萬元以上。
記者調查發(fā)現,在監(jiān)管部門叫停消費貸利率內卷后,各大銀行轉而打起了額度牌。在金融提振消費的政策倡導下,數十萬元的消費貸隨處可見,有的銀行消費貸的可貸額度甚至超過百萬元。
這么高的額度真的能貸到嗎?
大額消費貸有沒有潛在風險?
消費者該如何正確對待?
01
百萬消費貸頻現
“融e借”是中國工商銀行的個人信用貸款產品。記者8月18日在工行App上看到,目前該產品額度最高可達100萬元,最長期限7年。額度同樣達到百萬元的,還有中國農業(yè)銀行的“網捷貸”和中國建設銀行的“建易貸”。
▲百萬元消費貸漸成標配。 截圖自某銀行App
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也不甘落后:
光大銀行推出最高額度150萬元的“白領E貸”,年化利率3.5%起,最長貸款期限5年。
平安銀行的“橙e貸”和興業(yè)銀行的“興閃貸”,額度也高達100萬元,年化利率3%起。
上海銀行推出最高100萬元的“家裝信義貸”,年化利率3.5%起,最長貸款期限5年。
因蘇超火出圈的江蘇銀行,不僅高調推出100萬元大額消費貸,還舉辦貸后抽蘋果手機等大獎活動。
記者注意到,去年5月某銀行推送的促銷短信中,消費貸的最高額度還只有30萬元,今年已經提升到了100萬元。
消費貸提額并非突然:
今年3月,國辦印發(fā)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p>
同月,金融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了《關于發(fā)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將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同時明確,商業(yè)銀行用于個人消費的貸款期限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
隨后,各銀行聞風而動,一方面提升消費貸額度,另一方面延長還款期限。
北京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大額消費貸是銀行為爭奪貸款市場份額,增強產品吸引力,滿足消費者多元化消費需求的一種手段。
02
額度與宣傳可能大相徑庭
在福建工作的大斌今年準備裝修購置多年的房子,由于去年將手頭的錢用于提前還房貸,手頭比較緊,于是想用銀行的大額消費貸來裝修。然而,在某銀行App提交申請材料后,銀行給出的貸款額度卻只有15萬元。在另一家宣稱最高可貸50萬元的銀行,大斌提交材料后,貸額度雖然提高到了18萬元,但利率卻要3.5%。
貸款中介馮經理告訴記者,消費貸是純信用貸款,銀行普遍風控較嚴,大額消費貸更是瞄準優(yōu)質客群。銀行審核重點會放在征信和負債方面,比如信用卡發(fā)卡機構不超過6家,單張額度使用率不超過80%;無當前逾期,歷史無連續(xù)3期或累計6次逾期記錄;征信查詢方面,要求2個月內少于4次,6個月內少于8次等。
記者調查發(fā)現,只有提交申請材料,系統(tǒng)才會根據申請人的信用評分、收入水平、還款能力、工作單位、房貸情況等因素給出可貸額度,這個額度與宣傳的百萬額度可能大相徑庭。而且,很多銀行的大額消費貸瞄準的是新客,或者白名單優(yōu)質客戶。
值得注意的是,各銀行App在申請頁面均標明,該產品未與任何中介機構合作,不會收取額外中介費用。銀行人士提醒,千萬別相信中介可以幫助提額或者有利率優(yōu)惠的宣傳。
03
抵制非必要透支
銀行力推大額消費貸,在刺激消費的同時也伴生了潛在風險。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多家金融機構因消費貸被挪用受到監(jiān)管部門處罰。
2025年7月,因“貸后管理不盡職”“信貸資金被挪用”等六項違法違規(guī)行為,海爾消費金融被青島金融監(jiān)管局罰款205萬元,相關責任人被問責。
去年10月,因違規(guī)發(fā)放個人消費貸款,興業(yè)銀行深圳分行被罰50萬元。
此外,浦發(fā)銀行宿遷分行、交行通化分行、農行三門峽分行等機構,也在去年因為個人消費貸款違規(guī)流入限制性領域收到罰單。
王鵬認為,大額消費貸不僅對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要求較高,也要求銀行提升貸后管理水平。
對于消費者來說:
大額消費貸產品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升級。但是,大量高額度的消費貸可能會導致居民債務水平過快上升,而長期限的貸款意味著消費者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總體還款成本會增加,尤其是“先息后本”的還款方式在后期需要一次性償還較大金額的本金,這很可能會加大違約風險。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也在今年7月發(fā)布風險提示,消費應建立在自身穩(wěn)定收入和實際可承受范圍基礎上。借貸前務必全面、客觀評估未來收入預期及持續(xù)還款能力,充分考慮潛在風險,避免因一時沖動或盲目攀比,進行超出自身經濟實力的消費,尤其要警惕大額網貸。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聶國春
編輯/裴瑩
監(jiān)制/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