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解放軍的猛烈攻勢下,國民黨一敗再敗,在大陸再無立足之地,不甘心的蔣介石只好撤到臺灣。
這一年,無數(shù)生在大陸,長在大陸的人跟著蔣介石遠赴臺灣。
他們是被強征進國民黨的士兵,大部分都是被蔣介石蒙騙,認為留在大陸會被“清算”,所以才逃往臺灣。
未曾想,此去竟成永別,歸期斷絕。
狹長的臺灣海峽橫亙在骨肉親情之間,有人至此都沒有再踏上故土的機會,只能含恨而終,何永芝的爺爺何燦南,就是其中之一。
1949 年,何燦南被迫強征入國民黨軍隊,懵懂間抵至臺灣。自此,家對他而言,化作遙不可及的彼岸,溫馨亦淪為夢中的奢望。
1989 年,何燦南抱憾辭世。孫女何永芝謹遵爺爺遺愿,毅然涉足大陸這片廣袤大地。
回不去的家鄉(xiāng)
何燦南來自廣東高要,是家中最大的孩子。
1949年,國民黨征兵的人路過何家,不由分說地就把十幾歲的何燦南扭上車。
自此以后,何燦南的命運發(fā)生了徹頭徹尾的轉(zhuǎn)變。
他在軍隊里待了幾個月,打了幾場敗仗,就跟著大部隊撤到臺灣。
此時,何燦南還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總有一天會回去的。
但是,何燦南萬萬沒想到,所謂的“總有一天”,其實是再也沒有那一天。
隨著蔣介石在臺灣落腳,臺灣和大陸的聯(lián)系全部斷絕。
長達38年的戒嚴,徹底斷了何燦南回家的夢。
何燦南離開家的時候,連一塊布都沒能帶走,只有脫口而出的鄉(xiāng)音,提示他是一個廣東人。
為了記住自己的根,何燦南每天都會“練習”家鄉(xiāng)話。
哪怕沒人聽得懂,他也樂此不疲,一天都不落下。
十幾年后,何燦南結(jié)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家庭,結(jié)婚生子并未讓何燦南有任何歸屬感。
他就像漂在池塘里的浮萍,被風雨打落到淤泥里,沒有根,也沒有脫離泥潭的希望。
有時候,看著妻子和兒女,何燦南會突然落下淚來。
他的父母都怎么樣了?身體可還安康?弟弟妹妹們都長大成家了嗎?
何燦南呆呆地想著,努力在腦海里勾勒親人的面容。
但無論勾勒多少次,他們的臉都逐漸模糊,看不清晰。
何燦南淚流滿面,感受到了五臟俱焚的痛楚。
晚年的何燦南,依然沒有改變說粵語的習慣。
除此之外,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同鄉(xiāng)會里坐一坐。
同鄉(xiāng)會里都是像他一樣,被強征入伍的大陸士兵。
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時常聚在一起,說大陸的趣事,說留在大陸的親人,或者說一下最近的生活和煩惱。
但是,無論話題是什么,最后都會拐到“回家”上面。
“一定要回去的,還有親人等著呢!”
兩鬢斑白的老人枯坐在椅子上,遙遙望著大陸的方向,執(zhí)著地念叨著,回家,回家,回家。
可是,沒人能回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同鄉(xiāng)會里的人一個接一個離去,何燦南要去祭拜的新墳也添了一座又一座。
一輩子都念叨著回家的人,到死也沒能回去。
然而,哪怕知道希望渺茫,何燦南還是了無生趣的等。
幸運的是,在何燦南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大陸和臺灣恢復通信。
何燦南非常高興,找到了朋友介紹的中間人何先生,讓何先生給他帶一封信。
得益于何先生的協(xié)助,何燦南順利地同妹妹何巧如建立了聯(lián)系。
何巧如得知哥哥還活著,非常驚喜,一家人激動得一個晚上都沒睡。
次日,何巧如旋即給何燦南回函,稱愿承擔往來路費,助力兄長歸鄉(xiāng)。
收到信的何燦南痛哭失聲。
從這之后,他變得活潑了很多,動不動就拉著兒子何家祥說老家的事情。
“那里有座七星巖,山腳下就是我們的村子。
家門口有棵老榕樹,旁邊還有一口井,夏天的時候,我們就在樹下乘涼,把西瓜放井里冰著吃……”
這般言語,何家祥已屢次聽聞。其每一次的入耳,都如舊曲重彈,在他心間泛起些微漣漪。
他可以從父親的描述中,斷斷續(xù)續(xù)地拼湊出那個遙遠的家鄉(xiāng),憧憬不已。
所以,何家祥和父親一樣,期待著回到大陸。
去看看那口井,去摸摸那棵參天大樹,去嘗一嘗被井水冰鎮(zhèn)的西瓜,可惜,天不遂人愿。
1989 年,何燦南突發(fā)腦溢血,驟然離世,就此與這個世界作別。
何家與大陸的聯(lián)系,隨著何燦南的去世,被徹底斬斷……
祖孫三代的尋根之途
何燦南辭世后,何家祥的心頭便縈繞起了絲絲淡淡的鄉(xiāng)愁。
他從未去過父親口中的老家,也沒有見過父親的家人,但他就是對海峽對岸的大陸有著深深的羈絆。
那里是他的家,也是他的根。
長大成人之后,何家祥一直想著回家看一眼。
但因俗事纏身,又不知從何尋起,故未能成行。
年紀大了之后,何家祥時常感到悔恨。
他怕父親苦苦守著的根斷在了他這一代。
若真如此,他百年之后,豈有臉再見先人?
于是,年邁的何家祥,就把父親曾經(jīng)說過的故事,講給他的侄女何詠芝聽。
年幼的何詠芝,對大陸還沒什么概念。
看到自己籍貫信息那一欄的“廣東高要”時,她會久久地回不過神,也不知道在遺憾什么,想念什么。
十幾年過去,聽著老家故事的何詠芝長大了,也明白了小時候那股情緒是什么。
看著天天捧著大陸信件出神的大伯,何詠芝做了一個決定:她要去大陸尋根。
那幾年,全國各地掀起了“臺胞尋根”熱。
何詠芝于網(wǎng)絡(luò)中迅速尋得志愿者,旋即登上開往廣東高要的汽車,開啟了全新的旅途。
在高要的公安局里,何詠芝緊緊盯著電腦屏幕,想找到大伯念叨的“何巧如”,但從頭找到尾,都沒有任何信息。
最終,一位民警突發(fā)奇想,在廣東,“如”與“兒”的發(fā)音近乎一致,極易聽錯混淆。
何巧如,不會是何巧兒吧?
果然,屏幕上很快就出現(xiàn)了何巧兒的信息。
令眾人沮喪的是,何巧兒去世了,但她的孩子都還在。
在民警的協(xié)助下,志愿者尋得何巧兒的三兒子巫悅?cè)A,并向其詢問是否知曉何燦南。
聽到這個名字,巫悅?cè)A特別激動,他的母親還沒去世之前,就經(jīng)常在他耳邊念叨這個名字。
“不要忘記舅舅的名字,舅舅總有一天會回來的?!?br/>
那時候,所有人都沒想到,何燦南再也回不來了。
何巧兒等了又等,卻只等來了何家祥寄來的,哥哥已經(jīng)去世的信件。
自那以后,何巧兒便與哥哥一家音信隔絕,再未獲取他們的任何消息。
2007年,何巧兒在無盡的遺憾中離世。
臨走前,她再三叮囑,要把那些信收起來,臺灣的親人會來找的,一定會來的,他們終有相見的一天。
何巧兒的夙愿成真了。
2019 年,何家祥偕同妻子、小弟與侄女,搭乘飛往大陸的航班。此番行程,承載著他們的期待與憧憬。
與此同時,何巧兒的三個孩子也到了機場,準備接親人回家。
人來人往的機場中,分別了七十多年的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何家祥更是老淚縱橫,哭到說不出話。
接下來,何家祥一行人先去祭拜了何巧兒。
然后去了何燦南所說的七星巖,還去看望了那棵大榕樹。
摸著大榕樹粗壯的樹干,何家祥再次淚流滿面。
一家三代念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盼了一輩子的事,終于得到了圓滿。
何家祥摩梭著樹干,一下又一下。
涼風的腳丫踏過樹梢,翠綠的樹葉歡快抖動,簌簌作響,仿佛在對何家祥說:
歡迎回家。
參考資料:
1、新華社 《廣東籍赴臺老兵后代尋回大陸家人》
2、中國網(wǎng)新聞中心 《祖孫三代70年尋親路:頭條尋人幫臺灣老兵后代找回廣東親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