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華大學法學院勞東燕教授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泉洗腦,頓時清涼。
在這個充斥著戾氣與浮躁的時代,清華大學法學院勞東燕教授的思考沖刷著我們被污染已久的精神世界。她的文字不僅準確捕捉到了當下社會的集體焦慮,更難得地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在濁流中保持清醒的生存之道。
正如她所言,當下社會的確彌漫著一股“向下拉扯”的力量,在社交媒體上,理性討論讓位于情緒宣泄,深度思考敗給膚淺娛樂,文明教養(yǎng)輸給粗鄙狂歡。一個令人憂心的現(xiàn)象是:越是低俗的內(nèi)容越容易獲得流量,越是極端的觀點越容易引發(fā)共鳴。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保持理性與克制反而成了“異類”,堅守道德底線竟被視為“虛偽”。這種集體性的精神墮落,正在侵蝕著我們社會的根基。
勞東燕教授敏銳地指出:“不愿意一起墜落的人,只因為想要保持在原來的位置,都會被認為有罪?!边@句話道出了當下許多知識分子的困境,在劣幣驅(qū)逐良幣的環(huán)境中,潔身自好需要巨大的勇氣,而隨波逐流則幾乎不需要任何代價。更可怕的是,這種墮落具有傳染性,許多人將自身痛苦轉(zhuǎn)化為戾氣,加入到“要爛一起爛”的大合唱中。
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勞東燕教授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清醒與擔當,她沒有選擇逃避現(xiàn)實的“歲月靜好”,也沒有陷入憤世嫉俗的極端,而是提出了一種建設(shè)性的應對策略:既要學會在激流中站穩(wěn)腳跟,保持穩(wěn)定的精神內(nèi)核;又要尋找志同道合者,共同構(gòu)筑抵抗精神滑坡的堤壩。這種既務實又積極的態(tài)度,正是當下社會最缺乏也最需要的品質(zhì)。
勞東燕教授引用《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例子尤其發(fā)人深省,惡劣環(huán)境固然令人痛苦,但也可能激發(fā)出人性中最堅韌的力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智慧,與勞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對逆境的超越,而非順境中的安逸。
在這個價值混亂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多像勞東燕教授這樣的“清流”,他們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始終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道德判斷的勇氣。他們的存在證明,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也不會完全熄滅;即使在最污濁的河流中,清泉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
勞東燕教授的價值不僅在于她診斷出了時代的精神病癥,更在于她開出了治療的藥方。她告訴我們:面對向下拉扯的力量,抱怨無益,逃避無用,唯有站穩(wěn)腳跟,積蓄力量,與同道者攜手,才能最終改變潮水的方向。這或許就是當代知識分子最應該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時代的批評者,更是價值的守護者和重建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