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終于明白我國GDP是美國70%,人口是他的四倍,為什么我們的內需沒有美國那么旺盛了。因為對于普通人來說,不算買房,能買車已經算是物質消費到頂了。
北京某家4S店里,某人盯著新款電動車的價簽,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錢包——月薪一萬二的他,盤算了半年還是沒敢下單。而在大洋彼岸的得克薩斯州,建筑工人麥克正哼著歌刷卡提走一輛二手皮卡,盡管他的時薪換算成人民幣還不到80塊。
這一幕,恰好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為啥消費市場卻遠沒人家熱鬧——對普通中國人來說,買輛車可能是這輩子最大的一筆非房產消費,而美國人卻能把車當快消品換。
美國的消費狂潮背后,是一套百年積累的金融游戲規(guī)則。他們的信用卡債務總額突破5萬億美元,人均負債近2萬美元,連流浪漢都能刷出iPhone分期付款。反觀中國,老百姓的儲蓄率長期維持在35%以上,不是不想花,而是怕出現(xiàn)一些生病之類的大事,留作保障?
2025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勉強突破1000萬輛,同比微增3%,而美國同期賣出了近900萬輛——按人均算,美國人的購車熱情是中國的四倍。
更扎心的是,美國二手車交易量非常頻繁,他們對二手車并不抵觸,人家換車像換手機,而中國家庭買輛10萬塊的代步車都得精打細算三五年。這種差距不是收入能解釋的——上海白領的工資早就超過了美國中產,但消費膽量卻差著太平洋的寬度。
美國人的車貸利率可以非常低,還能隨時破產重組債務;中國的車貸雖然利率降到4%以下,但老百姓骨子里還是覺得“欠錢心慌”。
汽車隊很多人來講,是家庭用品,是謀生的工具,是未來三五年內,最大總消費,當紐約的送餐小哥都貸款買寶馬時,北京的程序員還在糾結要不要掏空六個錢包上新能源牌。
住房負擔更是掐住消費脖子的隱形大手。中國家庭很多財富拴在房產上,每月房貸能吃掉一半收入,對個人消費自然是節(jié)省一點。
反觀美國,固定利率房貸讓他們月供幾十年不變,房價收入比還比中國低一截。結果就是,美國人工資到賬先盤算去哪度假,中國人工資到賬先算房貸還剩多少期。這種結構性差異,不是簡單刺激消費就能抹平的。
7月份他們的零售額又漲了0.5%,汽車銷售貢獻了大頭,低收入群體照樣貸款買買買。而同期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雖回升到5.3%,但主要靠服務消費撐著,實物消費尤其是大宗商品依然疲軟。
說白了,美國人敢借錢享受,中國人得存錢防老,但罵他們要是沒錢了,就得出去當流浪漢,中國的沒錢了,可能只是不夠花了。
不過換個角度看,中國的消費潛力反而更健康。美國那套“信用卡經濟”正在反噬——7月信用卡違約率創(chuàng)12年新高,汽車貸款拖欠率也在飆升。而我們雖然消費增速慢,但至少不會因為美聯(lián)儲加息就爆發(fā)債務危機。
如今中國人的錢包正在轉向體驗型消費,北京環(huán)球影城的年卡族、三亞免稅店的代購黨、直播間里搶演唱會票的年輕人。
未來十年,中國消費市場會走出一條獨特路徑,不會像美國那樣靠債務驅動,也不會像日本那樣陷入低欲望社會,但到底怎樣做,誰也不明白,畢竟隨著經濟的下行,越來越多人對消費還存在恐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