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及重慶,人們總會想到這座城市位于群山與兩江之間的8D魔幻風格——嘉陵江與長江如兩條碧綠的綢帶,在渝中區(qū)的半島處交匯。而最近當我在位于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市游玩時,站在韶關老城區(qū)三江匯流的半島極目遠眺,突然有種時空錯位的錯覺:眼前的景象,竟與重慶有著驚人的相似,難怪我朋友說,韶關應該可以算是“廣東版的小重慶”吧?
我想了想,朋友的這種說法并非沒有道理哦!要知道,在重慶,嘉陵江與長江的邂逅孕育了渝中半島的繁華;而在韶關,湞江、武江與北江的交匯,則勾勒出老城的輪廓。從韶關市區(qū)高空鳥瞰,會發(fā)現(xiàn)湞江自東北而來,武江從西北而至,兩條江在半島頂端碰撞、融合,匯成北江后浩浩蕩蕩向南奔流。這種山水與城市的糾纏,也可以說跟重慶的城市格局非常相似。
更奇妙的是地形的呼應。重慶的路是“立體”的,上一層是輕軌站,下一層是馬路,再往下可能是江邊步道;韶關的街巷同樣藏著“起伏的秘密”。從江邊的防洪堤往上走,臺階一級級通向老城區(qū)的腹地,明明看著是平地,轉個彎卻突然出現(xiàn)一段陡坡,恍惚間讓人以為置身重慶的爬坡上坎。
作為廣東省面積第二大的城市(僅次于清遠),韶關的“大”不僅體現(xiàn)在版圖上,更藏在豐富的山水肌理中。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丹霞山是韶關最響亮的名片,那些赤壁丹崖在億萬年的風化中形成了獨特的地貌,陽元石、陰元石的神奇造型,讓世人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除了丹霞山,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的原始森林里藏著華南地區(qū)最大的瀑布群,乳源大峽谷的溝壑深達300多米,兩岸的翠竹與云霧交織,行走在棧道上,仿佛懸浮在半空。這些景觀,與重慶武隆的喀斯特地貌雖類型不同,卻都透著一種“雄奇險峻”的共通氣質。
若說地形是韶關與重慶的“形”,那歷史的厚重則是兩座城市的“神”。重慶是巴渝文化的發(fā)源地,而韶關作為嶺南文明的重要節(jié)點,同樣有著數(shù)千年的故事。早在西漢時期,韶關便已是中原文化南下的通道,梅關古道上的青石板,曾留下張九齡鑿山開路的足跡,也見證過南北貨物的往來穿梭。作為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的交匯之地,韶關的語言地圖格外有趣:縣域多講客家話,帶著中原古韻的抑揚頓挫;市區(qū)則以粵語為主,語調里摻著幾分粵北的爽朗。
如今的韶關,在廣東的經(jīng)濟版圖上或許不算耀眼,但它的潛力藏在“樞紐”二字里。作為廣東的 “北大門”,韶關是粵港澳大灣區(qū)通往內地的重要通道,高鐵從這里出發(fā),一小時可達廣州,四小時直達武漢。近年來,隨著大灣區(qū)的產(chǎn)業(yè)外溢,韶關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chǎn)業(yè)逐漸崛起,老廠房改造的文創(chuàng)園里,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正用新思維激活這座老城。有人說,韶關就像以前的重慶,雖暫時低調,卻積蓄著厚積薄發(fā)的力量。
站在三江交匯的老城區(qū),看著江面波光粼粼,江風帶著水汽拂過臉頰,我突然明白韶關為什么可以被稱為“廣東小重慶”——這兩座城市都在山水的褶皺里生長,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綻放,都在用自己的節(jié)奏,書寫著屬于地域的傳奇。重慶有洪崖洞的燈火,韶關有風采樓的古韻;重慶有火鍋的熱辣,韶關有油茶的醇厚。它們或許不完全相同,但那份與山水共生的智慧,與歷史對話的從容,卻如出一轍。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