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時間我到沈陽旅行時,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地,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沈陽故宮——作為清朝入關前的皇家宮殿,它早已是沈陽的“文旅名片”,也是一處“必游景點”,大多數(shù)游客都會來打卡??删驮谘刂薪滞蜿柟蕦m走的路上,我無意間被街角一處不起眼的紅墻小院吸引了注意力。抬頭一看,門楣上一塊不算醒目的匾額寫著“中心廟”三個字,名字聽起來頗為大氣,可實際規(guī)模卻相當?。涸簤Σ桓?,院門也沒有華麗的裝飾,若不是我剛好放慢腳步看路牌,恐怕真的會像大多數(shù)游客一樣,徑直走過而毫無察覺。
更讓我好奇的是,它就處在沈陽最黃金的地段——一邊是熱鬧非凡、商鋪林立的中街,另一邊步行到沈陽故宮正門不過幾百米,這樣的位置按理說應該可以成為“網紅打卡點”,但門口卻連個引導牌都沒有,安靜得與周圍的喧囂格格不入。又看到門口貼著“免費開放”的提示,我索性臨時改變計劃,決定先進去一探究竟:這座緊挨皇家宮殿的小廟,到底藏著什么特別的故事?
走進院內,眼前的景象比我想象中更“冷清”——整個院子里除了我,再也沒有其他游客。院子不大,一眼就能望到頭,沒有雕梁畫棟的繁復裝飾,卻透著一股古樸厚重的質感。也是在殿內的簡介牌上,我才真正讀懂這座“小廟”的“大來頭”:原來中心廟并非普通的民間小廟,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88年,和當時的沈陽中衛(wèi)城屬于同期建筑。要知道,沈陽故宮是清朝初年才修建的,而中心廟的歷史,比沈陽故宮竟然還要早兩百多年!
中心廟的名字,就和它的位置息息相關——明代的沈陽中衛(wèi)城有一條東西向、一條南北向的十字大街,中心廟恰好坐落在兩條大街的交匯處,是名副其實的“城中心”,“中心廟”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后來清朝定都沈陽,在明代舊城的基礎上改建城池,把原來的“十字街”改成了更規(guī)整的“井字街”,城市格局變了,但中心廟的位置依然處于城中心,就像一顆“定海神針”,見證著沈陽從明代衛(wèi)所到清代都城的變遷。
如今,這座占地還不到半畝、堪稱“沈陽最小寺廟”的古建筑,早已被列為沈陽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杉幢阌羞@樣厚重的歷史背景,它的“存在感”卻遠不如旁邊的沈陽故宮。更有意思的是,因為它是距離沈陽故宮最近的宗教建筑,不少傳說還和清朝的皇帝們聯(lián)系在一起:有說法稱康熙、乾隆東巡盛京時,曾特意到中心廟祈福;還有人說中心廟的位置暗含“風水玄機”,與沈陽故宮的布局形成了某種呼應。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讓這座小廟又多了幾分神秘色彩。
可即便如此,中心廟還是沒能走進大多數(shù)游客的視野。我后來在沈陽故宮門口問了幾位同行的游客,十個人里有九個都表示“沒聽說過中心廟”,甚至有人疑惑“故宮旁邊還有廟?”明明占據(jù)著“黃金地段”,又免費開放,卻鮮少有人問津,這樣的“尷尬”處境,著實讓人有些惋惜。
不過對我而言,這次偶然發(fā)現(xiàn)的“冷門之旅”,反而成了沈陽之行最意外的收獲——在中心廟的小院里,沒有擁擠的人潮,沒有嘈雜的講解聲,只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靜靜矗立,仿佛能讓人聽到歷史的回響。這種“鬧中取靜”的體驗,是逛沈陽故宮時很難感受到的。如果有機會的話,你是不是也想來看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