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當我見到華為 Mate TV 的原型機時,我心里是有疑問的:
現(xiàn)在,真的還有人看電視嗎?
電視,幾乎是消費電子價格戰(zhàn)最紅的海,長期以來,電視的定位就是放在客廳給人看的設備,尺寸和畫質決定了電視的上限。
但,當每個人手里都有一塊屏幕,「客廳文化」逐漸式微時,電視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沒有人看,畫質再好屏幕再大的電視,也沒有意義。
不久前,我參加了華為 Mate TV 的技術溝通會,直到我真正用上了這臺電視時,我才意識到——華為確實沒有按常理出牌。
一臺平板電腦,恰好有 100 英寸
一臺電視應該如何進行迭代?
更大的屏幕、更高的分辨率,還是更多的內容?
華為的辦法是,在保留傳統(tǒng)電視觀看體驗的前提下,徹底重塑了整個產品形態(tài)——高品質的顯示面板、強悍的硬件配置、豐富的影音內容都還在,但交互邏輯卻整個重做。
簡而言之,Mate TV 是一臺看上去像電視,但用起來完全不同的產品。
基于鴻蒙 5 系統(tǒng)重新設計的操作界面,直接變成了桌面模式。你再也不用在傳統(tǒng)電視那些層層嵌套的菜單里迷路了,整個操作邏輯就是一個超大號的平板電腦,簡潔高效。
但電視不是觸屏,于是 Mate TV 設計了三種外設,來實現(xiàn)更直覺的交互方式——
可以揮著指向性遙控器,像用鼠標一樣點按拖拽,也可以把大拇指懸在懸浮觸控手柄上方,能夠模擬雙指觸控操作,用手柄在大屏上玩王者榮耀、QQ 飛車,跟操作 iPad 的感覺如出一轍:
還有華為靈犀手寫筆的加入,讓這塊 100 英寸的屏幕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畫布。支持壓感書寫,你可以在大屏上寫字畫圖,開會時直接在屏幕上做批注:
為了流暢運行這套復雜的交互系統(tǒng),Mate TV 的硬件配置也是按旗艦手機的標準打造的。
一顆與 Mate 手機同款的處理器負責系統(tǒng)運行,另一顆鴻鵠芯片專門處理圖像渲染,配合 12GB 內存和 256GB 存儲,整機運行非常流暢。這種「雙芯片」的設計思路,讓 Mate TV 在處理復雜任務時游刃有余。
當然,作為一臺旗艦電視,Mate TV 的基礎素質也相當硬。華為黑鉆屏的峰值亮度超過 5000 尼特,覆蓋 91% 的 BT.2020 色域,還加了抗眩光納米鍍膜,就算是白天拉開窗簾看電視,屏幕畫面依然能抗反光,清晰通透。
可以說,這種交互范式的轉變,讓 Mate TV 更接近一臺平板電腦,只是恰好有 100 英寸。
從「看電視」到「用電視」
電視形態(tài)的演進,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娛樂需求的變化。
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前,電視是客廳的絕對中心,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節(jié)目是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因此,傳統(tǒng)電視的設計理念就是「更好地播放內容」,而觀眾則是被動輸入。
但現(xiàn)在,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屏幕」,客廳逐漸冷清。
電視廠商們試圖通過增加在線內容、提升畫質來挽回用戶,但本質上還是在「看電視」的框架內打轉。華為 Mate TV 的出現(xiàn),代表了一種新的思路——既然每個人都習慣了與屏幕「交互」,那為什么不把這種交互體驗搬到客廳的大屏上呢?
于是,我們看到了圍繞「用電視」這個場景重新設計的產品——有獨立優(yōu)化的操作系統(tǒng)、有匹配的硬件配置,以及完整的交互生態(tài)。
你可以用它看片追劇,也能大屏游戲、辦公會議,還能寫字畫圖、控制智能家居??梢哉f,這就是華為對未來客廳的全新理解——電視不再是被動的內容輸出設備,而是家庭數(shù)字生活的中心樞紐。
從「看電視」到「用電視」的轉變,背后是對客廳價值的重新發(fā)現(xiàn)。在個人設備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客廳大屏的存在意義不應該是與手機、平板爭奪注意力,而是提供一個更大、更開放的交互空間。
我想,在客廳日漸冷清的時代,也許 Mate TV 這種新形態(tài),真的能讓客廳重新熱鬧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