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走進歐洲的田野,尤其是丹麥、德國或法國的農場,你會發(fā)現(xiàn)一片片綠浪翻滾的作物不是小麥,水稻,而是大麥。麥穗稠密,麥芒細長,風一吹沙沙作響。而在中國,從華北平原到江南水鄉(xiāng),夏秋季節(jié)最常見的卻是遍地金黃的小麥,沉甸甸的麥穗直立著,麥粒飽滿圓整。
同樣種"麥",為啥歐洲人對大麥情有獨鐘,而咱中國人寧愿花大價錢進口,也不愿多種?
你猜怎么著?歐洲種起大麥來簡直像"開了掛"。2024年,歐盟27國的大麥種植面積達到1.35億畝,穩(wěn)居全球第一。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大麥產量就占了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反觀中國,曾經(jīng)的大麥種植大戶,面積一路滑坡:80年代還剩5000萬畝,到如今僅剩約500萬畝,縮水到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善婀值氖?,中國卻穩(wěn)坐全球最大大麥進口國交椅,2024年進口量創(chuàng)下1424萬噸的紀錄。這"一種一買"的鮮明反差,到底藏著啥門道?
歐洲人這么拼命種大麥,首先是為填飽本國牲畜的肚子。你瞅歐洲人的餐桌,牛肉羊肉豬肉唱主角,催生了發(fā)達的畜牧業(yè)。就拿丹麥來說,畜牧業(yè)收入占農業(yè)總收入的70%以上,豬肉出口量常年位居全球前列。
養(yǎng)活這么多牛羊豬,飼料需求可是天文數(shù)字。大麥憑啥勝出?大麥的蛋白質含量比玉米高,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還含有能改善牲畜健康的β-葡聚糖。牛羊吃得歡長肉快,價格還比玉米便宜,農民自然樂意種。
啤酒則是大麥的第二個"伯樂",歐洲人對啤酒的熱愛深入骨髓,歐盟國家每年啤酒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20%左右,遠超葡萄酒和烈酒。捷克人更是出了名的愛喝啤酒,人均年消耗量長期位居全球第一。
為啥釀酒非大麥不可?大麥發(fā)芽時會產生大量淀粉酶,促進糖化反應,釀出的啤酒風味醇厚、泡沫細膩。歐洲約三成大麥進了釀酒廠,德國啤酒、蘇格蘭威士忌的名聲,大麥功不可沒。
那中國為啥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是不想,是現(xiàn)實條件逼得咱必須精打細算。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適合耕種的土地有限。要養(yǎng)活14億人,耕地寸土寸金。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是保命的根基,政策資源全向它們傾斜。
大麥歷史上只是"配角",混點小米豆子煮粥還行,當主糧不夠格。畝產拼不過小麥玉米,種它等于"浪費"寶貴耕地。于是大麥逐漸退出主舞臺,只在西藏、青海等地以青稞(裸大麥)形態(tài)保留,成為藏族同胞的口糧和牧區(qū)飼料。
進口大麥反而成了更經(jīng)濟的選擇,中國加入WTO后大麥關稅大幅降低,幾乎敞開大門。2014年前進口量才200萬噸左右,2015年直接飆升到1000萬噸以上,此后常年維持在500萬噸以上,對外依存度一度超過60%。
這些進口大麥七成喂了豬雞,兩成半釀了啤酒。尤其啤酒產業(yè)需求剛性,國產大麥一度因品質不穩(wěn),高端原料還得靠進口。不過后來澳大利亞玩起低價傾銷,逼得中國在2018年底啟動反傾銷調查,如今進口主力轉向法國、加拿大等國。
全球大麥貿易早形成固定鏈條: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烏克蘭五大產區(qū)包攬全球大部分產量和出口。美國農業(yè)部預測2024至2025年度全球大麥產量降至1.42億噸,供需基本平衡。
中國用制造業(yè)賺的外匯買大麥,既滿足飼料啤酒需求,又守住主糧安全紅線,堪稱精明賬。若強推自種,擠占主糧地導致口糧進口,風險反而更大。
未來會變嗎?隨著國內牛羊肉消費增長,飼料需求可能進一步攀升;精釀啤酒風潮也推高釀酒大麥品質要求。但在18億畝耕地紅線緊繃前提下,進口策略難有大調。
畢竟糧食安全大于天,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哪怕裝的是小麥水稻,而不是大麥。歐洲人靠大麥養(yǎng)活牲畜和酒廠,中國人則用它省地增效。農業(yè)這盤大棋,落子不同,卻各有各的生存智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