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為挑水巷的石板鍍上金邊,陳俊步履匆匆的身影又一次出現(xiàn)在挑水巷深處的遲家大院門前。連續(xù)3天,這位“認死理”的老街坊緊盯著一對剛安裝的石墩,眉頭深鎖,疑慮翻涌,幾經佐證,最終證實遲家大院門墩石上的牡丹花朝向雕刻有誤——就是這份近乎固執(zhí)的“較真”,不僅糾正了文物修復的關鍵細節(jié),更在昭通古城保護的歷史上,刻下了“人民守護”的深刻印記。
2023年12月,遲家大院保護修繕工作接近尾聲,門口一舊一新的兩個石墩吸引了陳俊,他注意到新安裝的石墩與舊有的風格格格不入,顯得尤為突兀。“石頭上新雕刻的牡丹的枝和花,竟齊刷刷一個朝向,心里就咯噔一下。”陳俊回憶道,看到石墩上的牡丹花雕刻整齊劃一,這份“別扭”如鯁在喉。他立刻意識到這不符合古城的歷史風貌。
“牡丹花紋本該左右呼應,現(xiàn)在卻像雙胞胎一樣齊齊地朝一個方向,不對勁!”“第一天的疑惑,在第二天的細察中有了實據(jù):左側石頭風化自然,包漿溫潤;右側雖復刻精細,卻新得刺眼?!弊鳛橐幻麩釔蹥v史文化的老街坊,陳俊深知每一塊石頭背后都承載著昭通古城的故事與記憶。陳俊心中疑惑,為何在如此重要的文保項目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疏忽?帶著這份不解,陳俊決定深入探究,他多次往返遲家大院,仔細觀察石墩的質地、紋理,查閱了大量關于昭通古城的歷史資料,力求找到最合理的解釋。
翻遍了地方志,一條關鍵記載解開謎團——遲家,曾為主母當家掌舵!這直接關聯(lián)到遲家大院門口石墩上牡丹的雕飾意涵,它們絕非簡單對稱,而應一左一右,形成“眾星拱月”之勢,寓意“花開富貴、富貴拱門”,是對家族女主人的尊崇與祈福。眼前這對“孿生兄弟”般的同向牡丹,實乃對歷史的嚴重誤讀!
鐵證在手,陳俊沒有絲毫猶豫,徑直找到了施工現(xiàn)場負責人和昭通古城保護指揮部。初始,施工人員對這位“多事”市民的指正不以為意。然而,當他將遲家的家族史、牡丹紋飾的象征意義、兩個石墩新舊質感的差異,以及史料記載娓娓道來時,昭通古城保護指揮部的工作人員瞬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市民主動、專業(yè)的反饋是極其珍貴的!”昭通古城保護指揮部副指揮長李文勇坦言。文物修復專家組火速集結,對石墩進行了反復勘察,并再次深入核查相關文獻與歷史圖像資料。論證結果清晰無疑:陳俊的發(fā)現(xiàn)精準無誤,這對石墩的安裝,在文化象征層面出現(xiàn)了根本性偏差。
指揮部當機立斷,向陳俊表達由衷謝意后,立即組織專業(yè)工人進行修正。如今,遲家大院門前,那對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石墩已依循古制復位:牡丹花瓣舒展,一左一右,如恭敬的守護者,重新構成了那個寓意深遠的“眾星拱月”之姿。一塊被誤讀的石頭,終于找回了它在時間長河中的正確坐標。
“在浩繁復雜的修復工程中,細微的誤差有時難以完全避免。”昭陽區(qū)博物館副研究員黃智感慨道:“正是得益于像陳俊這樣既有深厚文化情懷、又有嚴謹考證精神的‘寶藏市民’的主動關注、專業(yè)‘找茬’和及時糾偏,才讓我們最大程度地守護了歷史的真實與完整?!?/p>
遲家大院石墩的故事,絕非孤例。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文物保護領域的生動實踐。當千千萬萬如陳俊一般深愛腳下這片土地、珍視祖輩文化遺產的普通市民被真正動員起來,成為文保事業(yè)的“火眼金睛”和“編外守護者”,老街坊們以他們對歷史的敬畏與熱愛,化身為一雙雙敏銳的眼睛,守護著古城的每一寸肌理。
如今,遲家大院門前的牡丹石墩靜訴滄桑。它們不僅見證了晚清家族的興衰,更銘刻著市民對歷史的敬畏——當每一份“較真”被珍視,便是古城文脈最堅固的守護。
來源/昭通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莫娟 馬娟 通訊員 石啟勇 馬威 實習生 譚琦 文/圖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