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選撥賽,競標選撥。
各大導演積極報名,國內(nèi)有張藝謀,崔健,陳凱歌,美國有李安,斯皮爾伯格。
結果,張藝謀笑到了最后。
斯皮爾伯格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很難說精通中國文化,陪跑幾成定局。
崔健沒有成熟的導演作品,也陪跑了。
這場總導演的選拔賽,基本上就是張藝謀、陳凱歌、李安三人的競爭。
陳凱歌在組委會面前有感情地朗誦杜甫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組委會對陳凱歌說,“需要的是創(chuàng)意方案,不是找詩人”。
一身浪漫細胞的陳凱歌被刷下來,最終拿到了藝術總監(jiān)的工作。
李安和張藝謀的思路大體相同,用傳統(tǒng)文化切入奧運會開幕式。
他的大招是請來美籍華人建筑師林櫻,林徽因的侄女,用建筑向世界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美。
張藝謀提交的方案,從場館命名到成本預算,從設計方案到可執(zhí)行性,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最終,他成為了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
世人都看到張藝謀的勝利,卻難以想象,張藝謀走到這一步,是一次次艱苦卓絕的斗爭。
無論是陳凱歌還是李安,沒有人經(jīng)歷過比張藝謀更痛苦的涅槃重生。
1.恐懼
1971年,21歲的張藝謀,從插隊知青變?yōu)橄剃枃薨藦S的工人。
他是輕紡系統(tǒng)的二級工人,最初月薪是36元,后來漲到40元2毛。
對張藝謀來說,月入40元,已經(jīng)是天花板。
在工作期間,有個愛好攝影的表哥讓他有了新的沖動,要有一臺相機。
表哥的相機花了8元,張藝謀也想要一臺,不過要買一款更好的。
他算了一筆賬,月入40元,生活費和其他花銷,每月能存10元左右。想要買一臺滿意的相機,他需要成年累月攢錢。
這筆錢前前后后攢了三年,張藝謀賣血拿到20元補助,母親給了點贊助,他花了186元6毛錢,買了一臺相機。
對于某些人來說,一款昂貴的相機是裝逼利器,對張藝謀來講,那是改變他命運的金手指。
他就是用這款相機拍出的照片,敲開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大門。
青年時代的張藝謀,除了捉襟見肘,因為出身不好,還要遭受精神折磨。
張藝謀祖上闊過,爺爺燕京大學畢業(yè),擔任過陜西柞水縣縣長,據(jù)說院子比喬家大院還要闊(此說法來自《張藝謀的作業(yè)》)。因一次剿匪行動失敗,家道中落。
自此,爺爺希望后代成為軍人,張藝謀的父親因此上了黃埔軍校。
這個祖上闊過的家庭背景,成為張藝謀多年的夢魘,一個一直不被組織上承認的人。
在咸陽國棉廠,張藝謀是工廠的四大才子之一,名氣大,地位低。
最讓他感覺恐懼的就是工廠停電。
每逢停電,車間就組織學習。學習人員有要求“黨團員和要求入團的積極分子可以留下來”。
有意思的是,整個車間有800多人,只有張藝謀不能參加。
這樣的次數(shù)多了,領導直接說“張藝謀,你可以走了”。
到后來,只要是組織學習,領導還沒說什么,張藝謀自己就主動走了。
這是一種讓人無法忍受的被遺棄感。
想要擺脫這種精神折磨,必須做一個有用的工具。
發(fā)現(xiàn)工廠需要搞宣傳,他就成為繪畫人才。工廠需要攝影師,他就把愛好變成本領,買相機學攝影。
張藝謀曾說過,
“大字報、大專欄、黑板報,蠟筆寫的美術字都會弄,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學這些特別快,是因為恐懼”。
這份恐懼,不會因為張藝謀成為大學生而煙消云散。
2.導演
1978年,張藝謀如愿成為78屆攝影系的學生。
這一年,他28歲。
同樣是28歲,張藝謀的小師弟賈樟柯已經(jīng)憑借《小武》揚名國際影壇,徹底擺脫他家老爺子的人生規(guī)劃,用名聲和50萬存款,證明自己是個好導演。
張藝謀當時不知道將來會有年少成名的賈樟柯,他也能發(fā)現(xiàn),和同班同學相比,他手里的牌實在很爛。
北京電影學院的最高入學年齡是22歲,他超了6歲,憑借一本才華橫溢的攝影機走后門才踏入大學校園。
和同班同學相比,張藝謀大了十多歲。
年齡的巨大差異,讓張藝謀有了個綽號,老謀子。
尼采說過,人最討厭的是他自身類型的黃昏。大齡成為張藝謀心中恐懼的種子。
有一天,攝影系去北影廠參觀學習,張藝謀看到有五十多歲的前輩陳佑群在量光(六十歲才成為攝影師)。
看到他老鹿蹣跚的樣子,張藝謀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將來。
按照當時的行規(guī),攝影系畢業(yè)生先做三年助理,推軌道車。做好了,就可以升為二助理,負責對焦。再升就是大助理,量光。
大助理以后就是副攝影,副攝影的終極目標才是攝影師。
從助理到獨立掌鏡的攝影師,大多數(shù)人需要一二十年。
張藝謀算了下自己的進程,按部就班地干,即便有天分加持,他成為攝影師也近五十歲了。
為了消除內(nèi)心的恐懼,張藝謀決定為當導演做準備。
這么多年來,張藝謀一直在不停打怪升級。他從一個成分差的孩子變成才子,用一本攝影集就能上大學。任何人都不會否認,張藝謀是個執(zhí)行力超強的狠角色。
他向導演系的同學陳凱歌、吳子牛他們請教,要了一份導演必讀書清單。
當時張藝謀能拼到何種地步呢?
天天泡圖書館,只要是導演系的同學提到的書,就通通借來,重要部分做筆記。
大學畢業(yè),大家各奔東西,張藝謀被分到廣西制片廠,留在北京的陳凱歌對張藝謀說,將來有機會一起合作。
這不是一句戲言,陳凱歌執(zhí)導《黃土地》,對制片廠領導說,希望能把廣西制片廠的張藝謀調(diào)到北京,請他來當攝影師。
3.飛碟
給陳凱歌當攝影師,只是張藝謀的起點。
1985年,張藝謀憑借《黃土地》聲名鵲起。
第5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第7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jié)最佳攝影獎等,張藝謀一舉成為一線攝影師。
就在這一年,張藝謀和陳凱歌繼續(xù)合作,拍攝《大閱兵》。
拍攝前發(fā)生過一件非常離奇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1985年,張藝謀與陳凱歌去湖北為《大閱兵》取景。
到達目的地的那個晚上,劇組部門的陳立國叫張藝謀,說他看到了飛碟。
張藝謀趕緊觀看,只見天空中有一個像白鐵皮大盆式的飛行物,呈45度懸在空中。
奇妙的一幕來了,張藝謀像是失去了思維能力,前后持續(xù)了5分鐘。
這5分鐘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張藝謀也說不清楚。
這是張藝謀的文化策劃周曉楓在《宿命:孤獨張藝謀》中的爆料。她曾提出觀點,張藝謀精力充沛異于常人,或許和他見過外星飛碟有關。
對于飛碟傳聞,陳凱歌也說確有此事。
有意思的是,在《大閱兵》后,張藝謀事業(yè)一飛沖天,導演處女作《紅高粱》讓他一鳴驚人,順利轉型為導演。
像是被飛碟開過光的張藝謀,用實力證明他是第五代導演扛把子。他用自己的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為華語電影開光。
1993年,柏林電影節(jié)上,李安《喜宴》獲得最佳影片提名。
那一屆評委會主席,是張藝謀。
與《喜宴》同時競爭最佳影片的,還有謝飛的《香魂女》。
兩部電影都不錯,組委會左右為難。
張藝謀神助攻,說“如果兩部電影都給獎,可能是中國人的光榮”。
43屆柏林電影節(jié)出現(xiàn)雙蛋黃,《喜宴》和《香魂女》同時成為最佳影片。
2007年,《色,戒》斬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那一屆評委會主席,依舊是張藝謀。
2008年,張藝謀擔任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李安還常去探班。
4.囚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靈困境。
不同的是,每個人的解決困境的底牌不一樣?!靶疫\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張藝謀的心靈困境就是逃避被遺棄的命運,做個有用的人。
《菊豆》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在國內(nèi)被禁。
張藝謀趕緊調(diào)整創(chuàng)作方向,拍攝一部相對主旋律向的《秋菊打官司》。
《活著》揚名戛納,依舊無法公映,張藝謀開始向商業(yè)電影轉型。
如果你仔細分析張藝謀的影片,會發(fā)現(xiàn)他最鐘愛的主題就是在權力的囚籠中,人如何活下去。
他特別擅長刻畫這些權力的囚籠。
這些囚籠,有實體空間。
比如《菊豆》里面是大染坊,《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是陳家大院,《滿城盡帶黃金甲》里的皇宮。
也有的是抽象空間。
比如《秋菊打官司》里的情理法與現(xiàn)代法治,《活著》里面是歷史的洪流,比如《十面埋伏》中的臥底局,比如《歸來》中有雙看不見的手,比如《影》中的替身局。
這些囚籠里面的人,備受權力傾軋的折磨,他們的存在并非打破權力的囚籠。
活下去,就是張藝謀的人生觀。
盡管他也能意識到囚籠的存在并不合理,為了活著,他能夠忍受。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賈樟柯。
算起來,張藝謀應該是賈樟柯導演人生的明燈。
1991年,正在山西太原學習繪畫的賈樟柯,某個周六去錄像廳看到《黃土地》,他心中燃起一團火,當導演。
而《黃土地》的攝影師正是張藝謀。
后來,賈樟柯也考上了張藝謀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憑借《小武》揚名。
賈樟柯還沒有大展拳腳,就因為一封舉報信成為地下導演。
此事,賈樟柯寫在了《賈想》里面。
我閱后恨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待自己穩(wěn)住情緒,才看到小報告后的署名:xx。xx正是剛才那位五代大師的文學策劃……
老趙拿一文件宣判:從今天起,停止賈樟柯拍攝影視劇的權利。我和他都沉默,老趙把告密信從桌子上拿起,重重地墩了墩,嘆道:我們也不想處理你,可是你的同行,你的前輩,人家告你啊。
舉報者特征:第五代某大師,文學策劃的姓名是兩個字。
此時正是1999年,能在國際影壇上獲得認可的第五代大師,只有兩位,一個是陳凱歌,一個是張藝謀。
不可能是陳凱歌,他沒有文學策劃。
另一方面,張藝謀有個文學策劃是王斌。
果真如此的話,真讓人不寒而栗。
一個曾經(jīng)不被組織認可的人,不僅要用作品證明自己,也要用舉報來換取信任。
王小波說,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結語:
張藝謀有一張棱角分明的臉,中年以后面部線條冷硬,如同被刮刀修過。
香港人拍《古今大戰(zhàn)秦俑情》,原定主角是于榮光。
李碧華認為,張藝謀更適合演男主。原因是,張藝謀是山西臨潼人,面部線條像極了秦俑。
他的面部線條是硬的,姿態(tài)卻是軟的。
1994年,《活著》送審遇阻,公映無望,張藝謀也明白題材敏感,放棄參加國際影展的念頭。
他已經(jīng)拿過幾次國際大獎,看淡了。再者如果獲獎,他更擔心自己樹大招風,拍不成電影。
對此,臺灣投資方不樂意,做主送戛納。
后來,《活著》進入戛納主競賽單元。
沒過審就參賽,張藝謀決定不去戛納。
鞏俐很爽快地答應了,葛優(yōu)對演技不自信,也怕坐飛機,不愿去。張藝謀的文學策劃王斌開導葛優(yōu),他才答應過去了。
葛優(yōu)不虛此行,拿到戛納影帝,《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
這部影片一度被認為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從此以后,張藝謀逐漸向商業(yè)片靠攏。
評論界對此有刻薄話,他拍完《活著》,他就“死”了。
參考資料:
1.紀錄片《張藝謀的2008》
2.《張藝謀的作業(yè)》 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藝謀·述,方希·文
3.《宿命:孤獨張藝謀》 長江文藝出版社 周曉楓 著
4. 《賈想》1996-2008 北京大學出版社 賈樟柯 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