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莫迪政府外交受挫,內(nèi)外交困,美國加征高額關稅,導致印度開始轉(zhuǎn)向中國,主動尋求緩和與中國的關系。在這個時候,中國沒有跟印度那樣落井下石,而是拋去了橄欖枝。 印度防長、外長接連訪華,莫迪也宣布即將訪華參加上合組織峰會。依據(jù)外交禮儀,王毅外長最近也到印度去訪問了。從這也能看出來,現(xiàn)在是印度有求于人,在對華語調(diào)和立場上軟化了很多。比如會談時期,印度時隔15年首次重申“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表述,而且莫迪還承諾全力支持中方作為東道主舉辦上合組織峰會。
看起來氛圍還挺好的,還達成了10項成果。但是仔細看就知道,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內(nèi)容,甚至很像兩國剛建交簽的那種基礎性文件。而根據(jù)印度媒體的各種“爆料”,這次印度本來想從中國這撈個大的,但聲明一出,顯然什么也沒撈著。印度《經(jīng)濟時報》近日報道稱,印度政府指責中國在撤銷對印經(jīng)貿(mào)限制措施上采取拖延策略,認為這影響了雙方在家電、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的合作。印度某企業(yè)告狀說他們,本來打算收購中國家電巨頭在印度的全資子公司48%-50%的股權,但因中方審批緩慢,導致交易被推遲。此外,印度空調(diào)壓縮機制造商稱其與某中企的“技術轉(zhuǎn)讓交易”同樣被中國限制審查。
印度的套路,就是先出優(yōu)惠政策吸引外資,然后印度企業(yè)與其合資占小頭,等到技術過來、產(chǎn)業(yè)鏈過來了,印度政府再找個理由審查、扣押資產(chǎn)、限制人員簽證等操作,阻撓外企正常運作,讓印企控股公司以低價控股,接管工廠設備、技術。這么多年,外資對印度營商環(huán)境都有個共識就是,“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有不少中企前赴后繼掉入這個坑,國家不得不出手了。印度指責中國對經(jīng)貿(mào)設限,怎么不先想想自己做了什么?除了這種殺豬盤,自2020年沖突之后印度就禁用了多個中國的應用軟件,對中國記者、工程師、學生等嚴格簽證審查,并限制中企投資審查,憑什么讓中國先讓步?
不僅如此,在會談前,《印度斯坦時報》還造謠聲稱,中方承諾滿足印度的化肥、稀土和隧道掘進機的需求。但聲明根本沒提到一點,很明顯是印度自說自話。通稿都沒提,不是印度媒體放風,誰知道印度這么頤指氣使。印度有什么投名狀嗎,要這要那的,憑什么?他們的邏輯是,現(xiàn)在印度暫時放棄靠攏美國,中國應該讓出更多利益來拉攏印度。先空口說幾句漂亮話,好像之前發(fā)生的就一筆勾銷了。然后獅子大開口,在會談前到處放風,你該取消什么限制、滿足印度的關切,指示你下一步該怎么做,還理直氣壯好像這是你本來就該做的,不做就是對不起印度。求人辦事就有求人辦事的樣子,哪有這樣的。印度PUA慣了,但中國不吃這一套。
本來印度現(xiàn)在陷入外交困境,周邊鄰國都“反了天”,在國際社會也得不到尊重,尤其是堅持支持以色列,導致印度在南方國家口碑崩塌,現(xiàn)在特朗普又帶頭敲打印度,歐洲見風使舵,現(xiàn)在也就俄羅斯把它當塊寶,畢竟是石油大買家。中國不計前嫌,給印度這個臺階下,已經(jīng)仁至義盡了,沒想到他們還想頤指氣使,從中國這撈好處。只能說,兩國只能維持基礎溝通,很難再有什么進一步的接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