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橋站,德國記者馬克掐著秒表,臉越來越綠。 87趟中國高鐵呼嘯而過,最大延誤32秒,他的老家德國,ICE列車晚點5分鐘算“準時”。 數(shù)據(jù)甩上推特,德國網(wǎng)友炸了:“我們的驕傲被32秒碾碎了? ”
歐洲人還在為200公里鐵路線扯皮,中國高鐵網(wǎng)已突破5萬公里,占全球總里程70%。復興號CR450時速飆到450公里,北京到上海只需3小時18分。
讓德國《明鏡周刊》破防的是
中國高鐵連一顆螺絲釘都刻著“自主知識產(chǎn)權”。 馬克團隊實測的32秒延誤數(shù)據(jù)傳回德國,網(wǎng)友哀嚎:“我們引以為傲的嚴謹,輸給了上海的晚高峰?”
前7個月,中國新能源車出口130.8萬輛,暴漲84.6%。 比利時港口堆滿比亞迪,泰國人為搶一輛長城歐拉通宵排隊。
最讓傳統(tǒng)車企膽寒的是插電混動車型,出口量同比激增210%,47.5萬輛的銷量直接把燃油車逼進死角。 在巴西街頭,中國電動車售價不到大眾ID.4的六成,卻標配激光雷達和智能座艙。 司機調侃:“開這車像從諾基亞換到了iPhone”。
比亞迪的工程師們有個暗號
“技術魚池”刀片電池只是撈出的第一條魚。 德國車企還在爭論續(xù)航時,比亞迪甩出王炸:兆瓦閃充5分鐘補能407公里,充電速度碾壓加油。
讓對手窒息的是DM-i混動系統(tǒng),唐DM-i把7座SUV油耗打到4L區(qū)間,價格卻壓到7萬級。 豐田工程師拆解后沉默:“他們用成本價賣我們的夢想”。
鄭州郊外,44米環(huán)形冰道上,比亞迪漢EV正在表演“失控的藝術”。 3毫米水膜覆蓋的玄武巖磚,摩擦系數(shù)堪比黑冰路面。
電控系統(tǒng)每秒調整扭矩1000次,讓新手輕松漂移過彎。 德國《商報》記者握緊車門:“這哪是試駕? 分明是安全技術的裸奔秀! ”
比亞迪賽車場開業(yè)當天,懸天沙坡創(chuàng)下吉尼斯紀錄
70歲大爺開宋PLUS沖上30度陡坡,視頻點擊破百萬。 李云飛的野心更大:“百萬人下賽道”計劃啟動,合肥、紹興基地接連開建。
華東2000畝山地越野基地里,竹林賽道盡頭藏著天然天池,德國網(wǎng)友酸了:“你們管這叫駕校? ”
萊茵河畔的工程師仍在打磨0.01毫米精度,深圳工廠已用“黑燈模式”把電池量產(chǎn)良率拉到99.5%。 55%德企承認:五年內中國將成創(chuàng)新領袖。
質疑聲從未停止:德國《商報》發(fā)出靈魂拷問,“中國用國家力量推動全民奮斗時,我們固守的‘工匠精神’,會不會成為新時代的奢侈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