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霍妮曾說:"一個人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會強調(diào)自我的存在。"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看似健談,但每句話的開頭都是"我"——"我覺得"、"我認為"、"我的經(jīng)歷"……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溝通模式,就像一堵無形的墻,隔絕了真實的情感流動,讓對話者感到深深的窒息和疲憊。
01
公司新來的總監(jiān),是典型的"我"字代言人。
部門開會討論方案,員工剛發(fā)言三句,他必定打斷:"你這個讓我想起我當年……"然后開始長達15分鐘的自我回顧;
同事分享出國旅行的趣聞,他立刻接話:"你這不算什么,我在法國的時候……"
哪怕別人只是感冒了,他也能扯到"我上次生病比你這嚴重多了"。久而久之,團隊變得沉默。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任何話題最終都會變成他的個人專場。他不是在溝通,而是在進行一場又一場的"自我展演"。
02
更可怕的是親密關系中的"我式溝通"。
朋友妻子抱怨:"他從來聽不見我在說什么。"
她工作上取得了成績,興奮地分享,丈夫頭也不抬地說:"嗯,那我跟你說說我今天那個項目……"
她情緒低落需要安慰,對方卻開始分析:"我覺得你應該這樣想……我遇到這種情況都是……"
她感覺自己像一面回音壁,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反射他的聲音。這種溝通,本質(zhì)上是一種情感上的漠視和冷暴力。
03
語言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過度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我的),與焦慮水平、抑郁傾向呈正相關。
這類人往往陷入兩種極端:要么極度自卑,需要通過不斷談論自己來獲得存在感;要么極度自我,認為自己的經(jīng)歷和觀點才是世界的中心。
他們不是在交流,而是在索取——索取關注、索取認可、索取情緒價值。每一句"我"的背后,都藏著一句潛臺詞:"快來看看我!"
如何避免成為"我式溝通"者?兩個轉(zhuǎn)變:
1. 學會使用"你"字開頭
把"我覺得"換成"你怎么看?";
把"我經(jīng)歷過"換成"你當時是什么感受?";
把"我的建議"換成"你需要我怎樣的支持?"
一個簡單的主語轉(zhuǎn)換,就能把單向的灌輸變成雙向的交流。
2. 培養(yǎng)"傾聽即給予"的認知
真正的溝通高手都明白:傾聽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給予。給予對方關注,給予尊重,給予情感共鳴。
嘗試"3分鐘原則":在對方說話的3分鐘內(nèi),完全克制住談論自己的沖動,只圍繞對方的話題展開對話。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真正聽見別人時,別人也會更愿意聽見你。
哲學家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中寫道:"真正的溝通,是我與你的相遇,而不是我與它的利用。"
當一個人嘴里只剩下"我"時,他已經(jīng)把對話者變成了客體(它),而非另一個主體(你)。
點個贊吧,愿我們都能放下強烈的自我關注,學會看見他人,聽見他人,在真正的對話中相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